日報6月30日訊
6月25日下午,市關心下一代革命傳統報告團成員周保章與市南區的小學生們坐在一起,講起了周恩來總理如何保持艱苦樸素作風的故事。作為周總理的侄子,周保章從親身經歷的小事出發,告訴孩子們要向周總理學習,在生活和學習中學會節約、不要浪費。像周保章這樣活躍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領域的
老干部、老革命、老教師等,在市南區有600多名,此外,還有近300名社區教育義工擔任了未成年人的社區教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在實踐中,市南區不斷整合社會綜合資源,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
構筑社區大課堂
1996年,市南區結合創建文明城區,在全區提出了“政府協調、教育主管、社會參與、共育人才”的社區未成年人教育思路,并建立了社區教育專兼職隊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把社區變成未成年人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的大課堂。目前,全區10個街道辦事處、126個居委會都派駐了社區教育助理、社區教育輔導員和社區小助理。社區教育助理由區教體局選派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社區教育輔導員由各學校團支部選拔團員青年教師擔任,社區小助理則面向少先隊員競聘產生。這三支隊伍成為社區教育的主導力量。個體從業者張泓和就讀于香港路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有個共同的愛好———
看書。每個周末張泓都會帶著女兒到香港路小學的社區陽光圖書館一起看書。這是市南區啟動“一刻鐘陽光讀書圈”工程給社區居民帶來的好處。通過市區兩級政府投入、社區捐助、整合資源等途徑,市南區已經在全區建立了100個社區圖書室,形成了“一刻鐘陽光讀書圈”,成為未成年人讀書的好場所。通過挖掘資源、廣開渠道,市南區已構筑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社區教育基地。目前,該區擁有10所市民文明學校、14處社區特色教育基地、42處社區實踐基地以及18處雙休日英(日)語角,逐步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綠色環保教育基地等八大類網絡。社區,正在變成一座大課堂。營造社會大環境家長是孩子第一位老師、家庭是未成年人第一課堂。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為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市南區實施了系統的家長素質教育工程。通過整合學校、機關、企業、社區等各方面資源,市南區已創辦家長學校32所。在家長教育實踐中開展了 “義工媽媽”、“同心育子”、“爺爺奶奶課堂”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同時,建立了“成功家教”報告團和“真情家教”講師團兩支隊伍進行家庭教育系列培訓。目前,以“學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為主題的家長教育活動正在全區展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更需要全社會都來營造良好的環境。市南區人民法院自成立少年法庭以來,針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的特點,在庭審中實行“圓桌式”審判,并在全國率先引入“人格調查制度”,委托專門人員對其性格特點、家庭環境、社會交往、成長經歷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確保量刑時更加準確、適當。2001年,又成立了市南區人民法院陽光學校,開展判后延伸教育,在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罪犯處以緩刑和管制的同時,向其下達“社會服務令”,到“陽光學校社會義工工作站”,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一定的社會義工服務,達到懲罰與教育的有機結合。
構筑起思想道德建設大格局
近幾年來,市南區逐步摸索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路子。通過機制創新,市南區構筑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格局。市南區確立了嚴格的考核機制,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文明單位、文明社區的評比之中,并與單位、個人的工作目標績效考核相銜接。嚴格的考核機制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新動力。同時,市南區還確立了較為科學的運行機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緊緊圍繞學校教育這個中心,并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連。為保障學校、家庭、社區三者之間的暢通,在市南區教育網上設立了各學校的公開信箱,創辦了市南社區教育信息,并制作了校長連心卡、家校溝通卡。通過這些措施,形成了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合力。 本報記者
姜慧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