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逐步形成 國有經濟戰線有序收縮且布局趨向合理
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均大大增強 青島國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本報訊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國企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堅持國有經濟“有進有退”、國企改革“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方針,多層面推進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目前,我市國企改革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已逐步形成,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有資本明顯向大企業聚集,國有經濟戰線有序收縮且布局趨向合理,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強。
市國資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重點在三個層面上穩步推進國企改革———大型企業堅持推進以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為導向的改革,完成產權多元化改造,提高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帶動力和控制力;中小企業和劣勢企業退出國有經濟,推進民營經濟發展;資產經營公司退出過渡性體制,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在穩步推進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我市注重轉換經營機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合理安置職工,并緊緊抓住加快發展三大特色經濟、打造四大工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的機遇,不斷增強和放大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從國企改革的政策體系上看,近年來,我市相繼制定了國有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國有工業企業規范破產政策、利用土地安置困難企業職工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年薪制,期權期股激勵措施,為改制企業減債、減稅、減費措施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全市國有企業改革較為完整的政策體系。
從企業層面看,我市絕大多數正常生產經營的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進入了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截至目前,在527戶市屬工交企業中,通過改制、利用土地安置職工、破產等方式實現產權制度改革的企業達到386戶。如今,這些改制企業正在茁壯成長。根據我市有關部門對30多戶已經整體退出的國有小企業的調查統計,退出后的企業生產、銷售、效益指標都普遍高于改制前企業自身水平和全市平均水平,企業發展速度加快,職工收入增加,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從國有資本總量看,雖然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仍占全市限額以上工業資本總量的43.1%,但國有資本已經明顯向大企業聚集。目前,全市十大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到610億元,占全市的32.1%,占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74.4%,如果剔除十大企業集團,剩余國有企業資產僅占全市工業資本總量的11%,僅占國有資本總量的26.6%。
從國有經濟所處的領域看,10年來,我市國有經濟戰線有序收縮,布局趨向合理。按照國企改革“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調整發展思路,針對國有企業小而散的現狀,我市分門別類進行改革調整,對無發展潛力、扭虧無望的企業實施兼并破產、資產重組,國有經濟不斷從競爭性行業退出。目前,我市國有企業從事行業已從10年前的195個減少到142個,退出了53個競爭性行業。
從國有企業影響力和控制力看,我市圍繞國有經濟布局戰略調整的要求,堅持以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為主線,按照“十大”、“十強”、“十高”三個梯次扶持培育大企業和后備軍,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海爾、海信、青啤等企業為代表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并使一批成長型企業發展壯大起來,從而使國有企業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強。2003年,我市重點扶持發展的“十大”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04億元,其中本地口徑實現銷售收入935億元,占全市比重的36%;實現利稅81億元,實現利潤34億元,分別占全市比重的48%和43%。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去年,我市又成立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通過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搭建“工作、資金、產權交易”三大平臺、為部分劣勢企業開設“快速通道”等多項措施,使國企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國企改革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今年以來,我市國有大企業改革全面鋪開,部分資產經營公司的改革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120戶中小企業進入產權改革程序,為全面完成全市的國企改革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報記者
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