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7日晚到8日凌晨,巴格達、喀布爾、巴黎、埃及西奈半島幾乎同時遭到了恐怖襲擊
難道是巧合?
從10月7日傍晚19時到8日凌晨5時,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法國首都巴黎和埃及旅游勝地西奈幾乎同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恐怖襲擊。沒有人知
道它們之間有何必然的聯系,但它們的性質都一樣———受傷害的都是平民,被瞄準的都是民用目標,遭打擊的是普通人的心靈,施暴者都是既不珍惜自己也更不珍惜他人生命的極端分子。
■巴格達:火箭彈打中喜來登酒店
當地時間10月7日傍晚19時,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的喜來登酒店遭到武裝人員襲擊。兩枚火箭彈落在了酒店附近,隨后從鄰近的底格里斯河和美國駐伊大使館附近傳來激烈的槍聲。據附近巴勒斯坦飯店的警衛人員說,槍聲持續了10分鐘左右,美軍基地附近也有槍聲傳來。在交火聲逐漸平息的時候,底格里斯河對岸較遠的地方又傳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目前還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
■喀布爾:美駐阿使館附近遭火箭彈襲擊
當地時間10月8日凌晨1點半左右,兩枚火箭彈落在美駐阿使館附近。第一枚火箭彈擊中了使館區大選媒體登記站附近的一處停車場,距美國使館約二三百米,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第二枚火箭彈的具體爆炸位置和造成的損失情況目前尚不清楚。爆炸發生后,美國駐阿使館發言人貝絲·李說,為謹慎起見,使館全體人員都進入地下防空洞暫避。
■巴黎:郵包炸彈在印尼駐法使館外爆炸
當地時間10月8日清晨,一枚裝有自動引爆裝置的中等型號的炸彈在巴黎的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前面爆炸,造成10個人不同程度的受傷,傷者中包括5名使館人員。這枚炸彈被安置在使館前不遠處,并用旗子掩蓋著。劇烈的爆炸在現場留下一個大坑,方圓30米內的一些建筑物的玻璃被震碎。
■爆炸此起彼伏究竟是否有聯系?
盡管無法斷定剛剛發生的幾起恐怖襲擊事件是否有直接的聯系,但這些襲擊正好應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分析的“9·11”后國際恐怖活動與反恐斗爭的新特點:活動更加猖獗、血腥,手段方式不斷升級,活動區域繼續擴大,對國際社會的穩定、安全與發展構成空前威脅。
近年來,俄羅斯發生的系列恐怖事件、西班牙“3·11”大爆炸和印尼、沙特、摩洛哥、土耳其等國發生的多起慘案均有“基地”的陰影。更具殺傷與沖擊力的襲擊逐漸成為“時尚”,以“基地”為核心的全球恐怖勢力正暗中合流,四處蔓延。已經成為國際恐怖勢力“精神支柱”的本·拉登把形形色色的恐怖組織“勾聯”起來,恐怖分子不僅化整為零、相對獨立,而且盤根錯節、遙相呼應。因此,與“9·11”前的恐怖組織指揮結構相比較,恐怖活動已由單中心(阿富汗)變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行為方式更像是“恐怖螞蟻”:依靠相互能夠識別的“氣息”,“努力”攻擊共同的“目標”。
據研究,“9·11”以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自殺性汽車炸彈,其技術出自同一本“教科書”;自殺性人體炸彈使用的是相同的“自殺性腰帶”。新生代恐怖分子更趨兇殘狡詐和職業化。“基地”組織的作案模式成為新一輪恐怖活動的“藍本”,被越來越多的恐怖組織效仿。“基地”在阿富汗遭受重創后,開始建立新據點,活動營地從北高加索、中東、南亞、東南亞、中東這條“恐怖鏈條”,向非洲、拉美等地擴展。目前,“基地”在60多個國家仍有分支。倫敦戰略研究所估計,潛散各地準備突襲的恐怖分子有1.8萬人。由此可見,國際恐怖勢力不斷重組、重建、發展蔓延,恐怖襲擊追求“大規模殺傷效應、大規模轟動效應”的特點最為突出。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恐怖活動仍是國際社會的主要威脅。(鄭永秋
麥吉爾)
編輯:魏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