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進行評估的時候。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主管部門想要得到真實的畢業生就業率越來越難,就業率正成為部分高校的數字游戲。
日照某高校今年畢業的小周告訴記者,畢業前學校要求所有未簽就業協議書的畢業生,都要填寫一份上級就業
主管部門下發的畢業生靈活方式就業證明。這種就業方式無須簽訂協議,也不牽涉戶口和檔案,而學校的要求“說白了就是隨便找家企業給蓋個章”。小周和她的同學們到處求親問朋,總算都蓋上章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小周所在專業就業率一下子提高到90%,而實際上,也就50%上下。
據記者了解,在就業率上做手腳,一直是部分高校公開的秘密:或是直接改動數字,或將考研學生也同時找個單位掛靠,一人“貢獻”兩個就業名額等,不一而足。許多高校都有兩個就業統計:一個是各班級報上的真實數據,另一個則是對外的。而今年省里要求在就業率統計當中,增加靈活方式就業一項,本意在于使就業率統計更加貼近當前就業的真實狀況,不料卻更給了一些學校作假可乘之機。一高校畢分辦主任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學生找“掛靠”單位容易了很多,同時,即使有關部門對靈活就業的真實性加以調查,也不用怕。因為這種就業本來流動性就很大,可能干一兩個月就辭職不干了,查也不害怕。
高校也有自己的苦惱,目前從國家到我省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將就業狀況列為高等院校評估的重要指標,對就業率過低的學校、專業,要減少招生計劃,甚至取消。但就業難的專業,招生未必難,這是因為:雖然近年來高等教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大量考生及家長仍認為,選擇專業就等于選擇工作,而不考慮能否找到工作,造成社會需求與考生意愿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有關人士認為,專業調整最主要的問題在于促使考生的觀念及早轉變,主管部門的著力點也應在這里:其實,當前高等教育諸多專業,就業孰優孰劣,只要在就業市場上稍一調查,很容易有個清楚認識,何必還要看學校搞數字游戲?主管部門更應當在專業的公示和控制上下功夫:一邊對“高危”專業進行定期公布,一邊在專業的審批上更體現出市場的需求,逐步引導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接軌。
(宋 弢張海峰 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