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在西祠討論社區上看到,一篇名為《04年畢業生的吶喊:我們大學生是后娘養的嗎》的文章成為熱帖,點擊率高達1500多人次。網友夏愛(化名)在帖子中點名棒喝母校。
據了解,夏愛今年畢業于南京某高校。他和
同學們在大四下學期就開始為找工作而四處奔波,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寢室6人中還有2人沒工作,有工作的也大都覺得無可奈何,甚至還有人認為工作“豬狗不如”。夏愛說:“不知道我們招誰惹誰了,我們難道是后娘養的嗎,還是我們82年出生的人命犯地煞?”
接著,夏愛直接揮舞出了幾個“鐵錘”。首先砸向的是“給我們大學生名分的學校”,他覺得一年1萬多的學費并沒有給他帶來知識上等值的收獲,并且還質疑:“合格的產品賣不出去了,為什么產品制造者不負任何責任?”對于教育專家“鼓勵先就業再擇業,到偏遠地區、到農村就業”等就業指導思想,夏愛也一錘擊來:“我現在不擇業就胡亂就業,以后還有資本再擇業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大學畢業生的這種過激言辭,不少人認為不理智:“棒喝”學校和專家其實是在給自己競爭不利找借口。
南京某高校一位社會學專家認為,大學生從學校走進校園,需要有個心理調節的過程,切不可過于悲觀和憤世嫉俗,只有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更快地融進這個社會,并成為優秀的人才。
專家的話很有道理。然而,調節有自我調節和社會調節之分,現在的問題是,強調大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聲音多了些,關注社會調節的聲音少了些。大學生“點背”一味“怪社會”固然是不成熟的表現,可社會環境的確是大學生心理失衡的重要誘因。而社會環境,包括用人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的公平、公正化是大學生保持健康心態的關鍵外部因素。
很顯然,我們很輕易地就找到了大學生失望、失態的“正常思路”:招聘陷阱,相當多的用人單位以“試用期”為借口剝削大學畢業生的勞動;低薪困局,養家、還貸難度越來越大;擴招“虛榮”,大學擴招,在就業難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無疑是降低了大學生的競爭力……所以說,勸大學生堅強可以,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全部。一位姓方的市民告訴記者,對大學生棒喝母校應辯證看待,并且把思維往深處延伸,某種意義上,大學生棒喝母校也是一句諍言。
記者認為,“民間故事”也充滿了棒喝的“因子”,既然“民間故事”可以成為官方反腐線索,那么“大學生棒喝”也完全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相關社會問題的鑰匙。(江南時報記者 殷文靜 評論員 費十年 通訊員 王勇)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