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開始,韓國資本對山東半島各城市的滲透力悄然增強。
2001年、2002年,韓資的數額迅猛增大,其增幅遠遠大于歐美地區的投資。到2002年底的時候,根據半島各地市外經貿局的統計,韓國已成為山東第一投資國,僅青島一個市累計利用韓資就占了韓國在華投資的1/4。
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山東半島要
成為繼珠三角和長三角之后全國第三個制造業基地,關鍵在于能否實現日韓產業的轉移。
目前,日韓兩國所占的山東外貿比重接近一半。但研究半島城市群的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研究生秦波認為:山東在對外經貿交往中,應偏重一下韓國,把與韓國的經濟合作放在相對突出的位置。
他的理由是:山東半島在地理上和日本之間隔著朝鮮半島,與之交流并不通暢。與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相比,山東半島與長崎之間的海上航線距離遠于上海。
由于歷史因素,日本早期在我國的投資更多地放在東三省,后來對天津和長三角的投資逐漸加大。目前,日本在天津的投資占日本在華投資的70%,對長三角的投資也大于在山東的投資。相比之下,山東吸引韓國投資倒是有很多獨到的優勢。
早在中韓正式建交之前,山東半島與韓國就有海運相連,這種非同一般的友誼是半島吸引韓資的有力因素。
韓國的仁川、牙山、群山、木浦等城市與青島、威海、煙臺,海運十多個小時即可到達。
韓國在空間戰略上還提出“廣義西海岸”發展規劃。政府提出將韓國的發展走廊與覆蓋上海、青島、北京的環渤黃海地區通過鐵路相連。而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0.9%集中在西海岸,其中包括漢城、仁川、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這就為雙方合作提供了難得契機。
在產業方面,山東與韓國在兩個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一是韓國上世紀60年代曾大力發展過紡織、制鞋、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由于勞動力成本提高,試圖將其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地區。半島不僅勞動力充足,且具有良好的紡織基礎,易于合作。二是韓國目前具有一定國家競爭優勢的汽車、電子、鋼鐵、造船、石化和機器制造等資本密集型產業,半島具有濃厚興趣,而韓方為了降低成本,已經在采用水平分工協作的方式轉包一部分零部件生產到半島。
再加上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因素,山東半島對韓資的吸引力大大超過長三角和珠三角都市連綿區。所以,在環渤黃海經濟圈跨國城市走廊中,半島偏重一下與韓國的經貿合作是一個切合實際的選擇。
與韓國的合作,應重視政府的作用。韓國屬于“政府指導型”市場經濟體制,奉行“政府積極干預主義”,企業的決策不僅受市場支配,而且受政府引導。一般而言,吸引外資最好以企業為主體進行,但正由于其企業與政府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的政府部門可以采取更主動的態度,通過建立協會、定期召開研討會等方式展開合作。
比如,山東大約2/3的韓國投資來自于以漢城為中心的都市圈,其中55.3%的投資者來自于首都漢城,10.6%的投資來自京畿道。
這樣政府部門就應特別注意與韓國都市圈的地方政府加強聯系。此外,要注意跟蹤服務,為已在半島投資的企業創造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如開辦韓語學校,為跨國投資者提供子女入學條件,可以在一些中學普及韓語教育,力爭在語言環境方面為韓國產業轉移創造國內獨一無二的條件。
政府還可探索利用韓資盤活國有資產的有效形式。為韓國大企業并購國有企業提供政策建議和法律保障,降低韓商實施并購的法律風險,增強韓商并購國有企業的信心。
對韓招商,應以引進韓國大型跨國公司為重點。韓國30家財團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占4/5以上,而前5家大財團的產值超過30家財團總和的1/2。所以山東應瞄準大型跨國公司,通過健全服務體系,吸引重大項目落戶。
偏重與韓國的經貿合作,要把握主動,選擇有利于山東長遠發展的產業落戶,而不能被動地接受對方的輻射。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所助理研究員歐陽慧調查認為:韓國在山東的產業轉移,目前出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如近5年多來,在輕工和機械電子行業,韓國僅把一些勞動密集型、附加值較低的生產工序和產品生產轉向山東沿海地區,自己轉向進行附加值較高的生產工序以及產品技術開發、市場銷售和貿易服務等活動,使山東成為其區域性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山東沿海加速出口工業化,出口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但由于產業聯系以外部國際聯系為主,與中國當地聯系薄弱(韓資企業的主要原料和零部件來源是韓國和歐美日,主要市場是歐美日、韓國和東南亞)。因此沒有提升山東工業體系在國際性與區域性市場中的位次,只是抬升了韓國在國際性和區域價值鏈中的位置。
其次,韓國把一些傳統產業的技術設備直接向山東沿海地區轉移,只發生在紡織業等少數行業領域。但從這些企業運營情況看這一途徑并不十分成功,對山東經濟帶動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傳統產業國際市場不景氣,生產能力過剩。另外,我們有關行業生產能力也較強,而且具有設備更新能力,與韓國競爭較激烈。
所以,在產業轉移中,頭腦一定要冷靜,在引進勞動密集性和資源密集性產業的同時,也應著力培養資本密集性和技術密集性產業,特別要注意發展深加工型工業。
本報記者 周學澤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