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劉學成
“亞洲版北約”實際上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美國實施中的版本,另一個是由印度地緣政治學家納拉帕特教授出面所倡導的版本。如果說前者是只做不說的話,那么后者則仍處于說的階段。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一年來,“亞洲版北約”成為國際問題專
家們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討論的熱門話題。冷戰結束以來,面對亞洲安全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各種政治力量希望構筑符合自己的安全理念、對本國有利的地區安全架構,各自組建并主導的對話與合作機制競相出臺,分別體現著傳統的和新型的安全觀。
目前實際上有兩個版本的“亞洲版北約”,一個是美國實施中的版本,另一個是由印度地緣政治學家納拉帕特教授出面所倡導的版本。如果說前者是只做不說的話,那么后者則仍處于說的階段。筆者認為,兩個版本的“亞洲版北約”的設計和實施都是基于冷戰的遏制思維和力量均衡的傳統安全觀在新條件下的延續和發展。
美國版本只做不說
冷戰結束以來,雖然蘇聯不再存在了,但對抗蘇聯的北約卻在急劇膨脹和擴大,它已經東擴到俄羅斯的邊界,還孕育著向波斯灣延伸的勢頭。
在亞太地區,美國為適應新形勢,對跨太平洋的雙邊軍事同盟進行了調整,維持并加強了冷戰時期的安全架構。在克林頓執政的8年間,美國把日本和澳大利亞定為核心盟國,有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的“南北錨”之稱。
通過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和建立導彈防御系統,把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等的雙邊安全伙伴關系網絡化。科索沃戰爭以后,美國認為,歐洲的安全形勢平穩,處于北約的掌控之下,而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因此,美國的軍事戰略開始由歐洲向亞洲東移,對亞太地區加大軍事投入。
2001年布什的特別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資深主任哈利勒扎德領導的專家組發表了一份有關亞洲安全新戰略的報告,認為美國必須著手構建一個相互協調的綜合的亞洲新戰略。
該報告有3條重要建議:深化并擴展同傳統盟國的雙邊同盟關系;對新興的關鍵國家和中印俄采取力量均衡戰略,特別要同對美國戰略利益挑戰最小的國家發展政治、經濟和軍事關系;要特別關注幾個熱點地區,這些熱點均處于美國所稱的從東北亞到馬六甲海峽,再經印度洋到波斯灣,進而延伸到里海北端的南高加索的“不穩定弧”上。
“9·11”以后,布什政府把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放在國家安全戰略的優先地位。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的新安全戰略有其深遠的地緣戰略意義。從中亞到東北亞的V形地帶中,傳統的能源和戰略運輸通道同這條弧形地帶相重疊,中國、印度、日本和俄羅斯同這個地帶緊密相連,布什所稱的“邪惡軸心”國也位于這個不穩定弧上。布什政府在反恐和反擴散的旗幟下,加強了對這一弧形戰略地帶的控制。在加緊控制中亞和波斯灣地區之外,積極推動美國領導的亞太安全同盟體系向印度洋延伸,直至波斯灣,使南下的“歐洲北約”在這兒同太平洋的安全同盟機制接軌。其主要做法是,讓傳統盟國參與反恐戰爭,配合美國反擴散行動,支持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以不同的安全議程結成不同的“志愿聯盟”。美國還把這條安全鏈條上的關鍵國家和地區賦予“非北約盟國”的地位,目前已經擁有這種地位的有日本、韓國、中國的臺灣、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和科威特,新加坡實際上等同這種地位,而鮑威爾稱印度今后也可以獲得類似的地位。美國在亞洲的這種安全機制就是一種亞洲版的“北約”。
納拉帕特版本異曲同工
目前媒體討論的“亞洲版北約”全稱是“北美-亞洲公約組織”,是印美兩國的有關機構試圖在亞洲建立美印主導的安全機制的嘗試,印度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納拉帕特教授是積極的倡導者和穿梭于相關國家間的協調者。由于媒體已經有詳細介紹,筆者只想把這個版本同美國實施中的版本進行一些比較。
第一,這個機制是由美印共同發起和主導,不是美國單獨主導。領導者是美國和印度,大大提高了印度的身價,居然美國會讓印度在亞洲平起平坐,共分秋色。根據這位教授的說法,連美國傳統的鐵桿盟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只處于第二位。
第二,據說這個安全機制是民主安全共同體,只有民主國家才能加入。但是,美國正在組建的安全體系的成員是這個“不穩定弧”上的地緣戰略上的關鍵國家,“民主”不是惟一的標準,如美國最近宣布巴基斯坦和科威特為“非北約主要盟國”。
第三,這個安全機制想把臺灣拉進去。由于臺灣的正式成員資格太敏感,可能成為不掛牌的成員。在這一點上,兩個版本倒是一致的。美國已經把臺灣視為“非北約主要盟國”,但美國官方不這么說。
第四,根據這位教授的解釋,該組織的宗旨是避免戰爭。如果有人對臺動武或在朝鮮半島發生戰爭,該組織將會集體干預,制止中國對臺動武,美其名曰“避免戰爭”。但是他沒有提及其他地區的沖突是否干預,如印巴軍事沖突。
總而言之,這個“亞洲版北約”的設計框架和運作模式同美國在冷戰時期的亞洲軍事同盟有許多類似之處。明顯不同的是,冷戰時期印度堅持不結盟,而現在卻有一些印度人熱衷于同美國聯手打造針對中國的安全機制。其熱情之烈,恐怕連美國的倡導者也不愿走到前臺。
打造共贏的亞洲安全機制
上面講的兩種“亞洲版北約”可以說是異曲同工。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沒有放松在亞洲編織美國領導的安全機制,美國還沒有同任何盟國平起平坐、分享領導權的先例。印度一些人想借助美國打造印度版的亞洲安全機制,或者美國一些人讓印度人出面宣傳,采取以印制華的分化策略。
但是,亞洲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東盟地區論壇到上海合作組織,再到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無不體現了以和平促發展、以合作求安全的亞洲方式和亞洲精神。擯棄零和游戲理念,搭建共贏平臺,堅持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責任編輯: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