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5日,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貿易研究部金柏松研究員與日本貿易振興會北京中心的所長江原規由以個人身份發起,成立了日本經濟研究會。研究會吸收了許多著名學者、資深記者,為中日兩國經貿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石戒 報道
“如果不同東亞進行經濟合作,日本就生存不下去。”日本
駐華大使館經濟部官員星野光明在近日舉行的日本經濟研究會會議上有著這樣的說法。確實,無論從投資還是貿易上來講,日本都出現了由歐盟和北美向東亞轉移的趨勢。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日本政府不遺余力地推進與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組織的自由貿易談判。小泉政府甚至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
截至目前,日本與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于前年生效,與東亞區域外的墨西哥在今年3月達成協議,與韓國、東盟、馬來西亞等的談判也制定了日程表。然而,惟獨與作為東亞重要角色的中國,日本政府沒有日程安排。
日本戒備心理針對大國
中日經濟合作的一個有趣現象是,兩國態度始終存在落差:1999年之前,日本比較積極,曾經提出“宮澤構想”邀請中國參加,卻沒有得到積極回應;1999年之后,中方比較積極,提出中日韓經濟整合的構想,卻遭到日本的冷遇。
星野在回答為何日本推動東亞經濟合作把中國排除在外的問題時,強調“日本還要研究中國對WTO承諾的履行情況,以及中國怎樣把自己的市場更加自由化”,因此日本在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時比較慎重。
日本愛知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服部健治從微觀的企業經營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他說,與過去只把中國看作加工基地不同,日本企業現在越來越把中國看作推銷自己產品的市場,而與之競爭的中國企業力量卻越來越強,因此日本企業現在要更多地考慮經營戰略,所以態度比較冷靜,不是盲目地熱情。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劉江永教授分析了日本推動經濟合作的4個特點:一是先從較弱的對手談起;二是跟與日本經濟水平相近的對手談起;三是與能夠借助一點打入一大片的國家談起;四是完全出于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考慮,在其強項的制造業方面盡量開拓市場,在農業方面緩而行之。因此,日本在經濟合作上對于中國的顧慮并不奇怪。即使是其同盟美國,日本也沒有談判的計劃,這說明日本對于大國有根深蒂固的戒備。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室的姜躍春主任認為,政治上的考慮可能是更核心的問題。正在崛起的中國使日本擔心,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整合,可能最終使主導權落到中國手中。
中日不急于向FTA“取經”
“日本與中國雖然沒有經濟伙伴關系,但經濟關系已經很密切。”星野說,“不能說沒有經濟伙伴協定就不看好中日雙邊經貿關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的30年,中日貿易額增長了100多倍,去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300多億美元。說明在目前經貿框架下,中日經貿關系還有成長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馮昭奎研究員說,在地區合作中要防止FTA(自由貿易協定)至上主義,不能認為經濟合作就是FTA。東亞地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完全照搬歐洲的經驗和標準。就目前來說,中日還可以在能源、信息、物流、交通、金融以及地區開發等諸多領域展開合作,不必將目光只集中在FTA上。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貿易研究部金柏松研究員進一步根據日本市場的特點說明,中國與日本自由貿易需要謹慎行事。他說,按照WTO規章來看,日本市場應該非常開放。但實際上,由于日本一些政府法規和行會的限制,外國企業很難打入日本市場。若中日相互開放市場,“以日本企業的經營水平,在中國會游刃有余,反之,中國企業不可能在日本市場站住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的張燕生所長指出,在中日自由貿易的情況下,中國的制造業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劉江永教授還對自由貿易區對于日本來華投資的影響提出了擔心:在自由貿易之下,日本企業不必來華投資即可向中國銷售產品,若今后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日本企業還會來中國投資嗎?“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實際利益問題,一個是戰略問題,但最終是利益決定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