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讓人一眼難忘。
3月下旬,記者第一次踏上這塊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這里強烈的進取氛圍。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發展與環境,一連串的“雙贏”景象鋪展在8053平方公里土地上,演繹出讓人難忘的東營之“贏”。
經濟與社會同進步——
“創新板塊”的競爭力
駐足黃河入海口,目睹“長河落日圓”之壯美,讓人不禁怦然心動。著名的黃河與同樣著名的渤海,在這里融為一體。 其實,在這里水乳交融的不僅是自然景觀。
在不大的東營市,境內并存著油、地、軍、校四方。這四個利益主體在這里和衷共濟,贏得了“海闊天空”的佳話。油地關系的熱點是油區治安,但東營作為重點油區,卻沒有涉油重大案件,沒有非法“三小一點”,沒有私拉亂接油田水電氣的現象。由此,東營成為全國企地共建安全文明油區的一面旗幟。
當人們用統籌的眼光審視東營“板塊”時,發現和諧不僅體現在四方共振上,更體現在東營市自身發展的全面追求上。在許多地方苦惱于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時,東營卻因為“健全的肢體”而受益。在東營,市委書記石軍的一句名言廣為人知:“用老板的錢干發展的大事,用財政的錢辦百姓的難事。”
近年來,東營市的經濟增長始終是一支惹人注目的“績優股”。去年GDP增長21·6%,增幅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人均GDP、財政收入、儲蓄存款等諸多指標均居全省前列。4年來,東營市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3萬多個,到位外來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30億元。日本三洋、廣東俊富、橫店草業等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先后進入。融資16·7億元,建成山東第一條“股份高速”,用BOT方式融資2·8億元,建成了利津黃河公路大橋……4年中,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的60%來自外資。
財政的錢騰出來,傾力社會進步,為百姓增加福祉。建社區、保就業、興教育、辦醫療、增綠地……在東營,教師是熱門職業,教室是城鄉最好的房子,100個高中生有83個能跨入大學校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1·55個百分點;這里下崗失業率全省最低,低保居民全部應保盡保,城市化水平達54%,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休閑公園一應俱全。
有些事看似“閑筆”,而且一時很難在直接的經濟數字上表露出來,但這些“閑筆”,卻積蓄出一個“創新板塊”,會爆發出強大的競爭力。有心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近年來,東營的創新舉措多達七項:率先倡導“開放、改革、管理”新理念,率先提出大招商,率先啟動“信用建設”,率先實踐城鄉統籌,率先規劃山東加工制造業基地,率先營造“百姓平安工程”,率先形成落實省委提出的“建設三大體系、創造干事創業環境”的工作機制。
“如果說一項創新可能出于偶然,如此多的創新則只能來源于科學的實踐,是經濟與社會全面進步的結果。”北京一位追蹤研究東營的學者這樣評價。
城市與鄉村共繁榮——
農民享受“市民待遇”
東營區龍居鎮小麻灣村村民李東亮這幾天心里特別舒坦,靠種桑喂蠶、養雞種棉攢下了錢,他正張羅著要蓋新房:“5間大北屋需要6萬元,原來要攢半輩子,現在來錢的路子多,幾年就掙夠了。”
小麻灣村過去是東營有名的窮村,1999年農民人均收入只有921元,去年底達到了3600元。村里人養蠶、種西瓜、辦股份奶牛場,收入噌噌往上竄。這陣子,村里好幾戶人家都忙著備料蓋新房。
村黨支部副書記、57歲的李宗江自豪地說:“現在俺東營農民有福了,走的是柏油路,坐的是公交車,看的是有線電視,喝的是自來水,享受的是跟城里人一樣的待遇。”
東營農民的好日子,源于市里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
市長劉國信每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的10件實事,有一半以上是為農民辦的。4年來,東營采取多種形式籌資50·7億元支持“三農”,其中市、縣區財政資金達23·8億元。去年,僅市財政用于支持“三農”的資金就達3·8億元,占市級財政支出的28·4%。
大把票子投入難見回報的農村,“舞臺效果”遠不如搞幾個體面的政績工程風光熱鬧。幾年前就開始這樣做,而且投入如此大,需要膽識和魄力。有人曾探詢此舉的動因,東營市的領導回答:“我們這樣做,是還賬于農村,還情于農民。”
東營是典型的石油資源城市,過去這里生態脆弱、生產落后、生活困難,被稱為“山東的北大荒”。近年來,市里統盤規劃建設,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統引資金投向,建立了傾斜“三農”的新型投入機制;統展增收渠道,建立了農民多元化增收機制;統調社會力量,建立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人力支持機制;統筑社會保障,建立了農民安居樂業的保障機制。“五位一體”的長效機制,使東營走上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路子。去年,東營農民人均純收入3510元,增長10·8%,增幅居全省第一,是建市以來增收最多的一年。城鄉居民收入縮小到2·9:1,低于全國3·12:1的比例。
著名經濟學家盧良恕院士在東營調研后說:“東營統籌城鄉發展的探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
發展與環保齊步走——
綠色生金
廣饒縣大王鎮云集了數家大企業,但這里卻綠色滿眼。
鎮黨委書記李培義視樹如命,他有句話:“考察一個地方,不用看別的,先看樹種得咋樣。”去年,全鎮工業利稅9·5億元,鎮區儼然一座大花園。鎮上有家華泰造紙集團,先后投入5億元上了治污設備,每年還要支出7000多萬元運行費,但總裁李建華覺得這筆錢花得值:“掙錢再多,把生態破壞了,也是罪人。”如今,當華泰每年上繳5億元利稅時,腳下卻依然是碧水,頭頂還是藍天。
有兩件事,東營人津津樂道。一件是2001年4月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被列入國家十五計劃;一件是同年4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經過嚴格審查,確認東營為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
象征著生態和綠色的這“兩塊牌子”,樹起了東營招商的“高門檻”。在東營市外來投資項目審批大廳里,環保是第一道關卡,再大的項目過不了這一關,免談。東營市環保局局長劉云華告訴記者,有位客商準備投資1億多元與東營電廠合作建設30萬噸鋼廠項目,廢水廢氣雖然能夠達標排放,但因為廠址選在城市的上風頭,最后還是忍痛割愛。僅去年,因為環保不過關被拒批的項目就有50多個,10多億元的投資因此被拒之于東營城外。
曾有人擔心,環保要求過于苛刻,會嚇退投資者。但在東營經濟開發區,環境污染、精神污染和低檔次、重復建設的項目被拒絕后,科技含量高、對環境質量要求高的高效農業、綠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卻慕名而來。“走了小的,來了大的;走了差的,來了好的。像科英電子等項目,就是沖著我們的新鮮空氣來的。”開發區副主任溫曉杰告訴記者。
生活在東營是愜意的。傍晚清晨,周末假日,許多市民聚集在清風湖畔,欣賞美景,健身娛樂。而走出城市,驅車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遠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廣袤濕地,大天鵝、黑嘴鷗等115種鳥類在此聚居嬉戲,檉柳等120多種草木本植物在此悠然生息。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古老的黃河與青春的城市組合,現代的繁華與原始的幽靜組合,傳統的石油工業與新興的生態經濟組合……諸多本來反差強烈的元素,在這片神奇的熱土上,組合得如此和諧。
東營之“贏”,其實贏在和諧。 (魏 東 崔永剛 賈瑞君 本報通訊員 隋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