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的“探測一號”衛星從3日開始向地面傳回數據。昨天,科學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探測一號”首次探測到了一種陌生的空間現象。
從3日到昨天,裝載在“探測一號”上的高能電子探測器探測到了其軌道運行空間內高能電子分布的一個規律,而這是在以往的空間探測中從未發現過的。探測數據顯示,在距離地球比較遠的時候,高能電子探測器探測到的電子分布狀況比較均勻,而當衛星飛到離地球比較近的時候,高能電子的分布有方向性的變化,有些方向比較強,有些方向比較弱。
雙星計劃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吳季表示,很明顯,高能電子的分布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離地球越近,地球磁場越強,它的分布就越明顯,這個現象以前沒有看到過。通過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一些理論原因,分析到底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反過來,研究的理論成果可以推動我們對空間環境進行預報,進行應用。
科學家說,在地球外層空間存在著大量的質子、電子等粒子,它們的存在就好比大海中的暗礁。當航天器、應用衛星等在這一地區活動時,很有可能觸到這些暗礁,造成損壞。雙星計劃就是要探測出一定空間內的各種粒子和磁場的時空分布規律,從而指揮航天器、應用衛星等避開危險。
多項國際科技合作將展開
到昨天為止,我國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的“探測一號”衛星已經在軌平穩運行了5天多的時間,“探測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拉開了中歐雙方大規模空間合作的序幕。今年,國家航天局還將和歐空局正式簽署一個政府間的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在空間探測與應用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