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聚焦產才融合:產業“求賢若渴”,人才“精準匹配”
青島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堅持靶向引才、精準聚才、政策留才,放大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互促效應”、不斷提升人才與產業的“適配度”
產才融合:產業“求賢若渴”,人才“精準匹配”
產業強則人才聚,人才聚則產業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聚焦破除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青島依托產業鏈構建人才鏈、以人才鏈托舉產業鏈,打造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新格局,著力推動人才資源優勢向產業發展優勢加快轉化。今年上半年,全市吸引集聚各類人才11.95萬人,同比增長4.48%,其中青年人才5.05萬人,同比增長7.2%。目前,青島共有國家級領軍人才678人,省級泰山系列人才1401人。通過人才引領驅動,每年有1200余家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為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注入強大人才動能。
青島國際人才會客廳。
不斷提升人才與產業“適配度”
人才政策“企業點單”
對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和高端人才項目實行“一事一辦”,努力克服現有政策“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的問題,實現對產業發展的靶向支持。目前,市級層面圍繞建設中國“藍色藥庫”、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定制專屬政策20多個,引進高端產業人才40余名,幫助解決關鍵核心技術20余項
重點產業“精準滴灌”
今年4月,青島印發《關于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專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立足青島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現代物流、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產業鏈,擇優遴選行業龍頭企業,計劃利用3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200家左右重點企業,通過“精準滴灌”引導人才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誰是人才“企業評價”
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堅持選什么人、用什么人,讓用人主體說了算、市場說了算。在青島市“拔尖人才”遴選中,賦予全市84家產業鏈“鏈主”企業、海洋高能級科創平臺、重點產才融合項目自主薦才權,可直接推報進入“拔尖人才”專業終審環節,有效解決“企業認可的專家評不出、專家評出的企業不認可”的評價難題
關鍵技術“揭榜掛帥”
為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實現技術供需高效對接,青島按照“政府搭建平臺、用人主體唱戲、供需雙方對接、市場化運行”原則,搭建“揭榜掛帥”平臺,推動實現唯才是舉、誰有本事誰“揭榜”。平臺上線以來,企業累計發榜290個,金額13.6億元;227個人才團隊通過平臺“揭榜”競爭210個榜單,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的90個項目進入實質簽約,簽約金額2.6億元,精準有效促進產才匹配
西海岸新區“引才強鏈、聚才匯青”產業人才供需對接會現場。
以鏈引才:放大產業與人才的“互促效應”
產業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載體,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
如何讓產業與人才實現“雙向奔赴”?青島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堅持靶向引才、精準聚才、政策留才,通過“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團隊、培育一個產業”,放大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互促效應”。
集成電路產業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力量。5月16日,備受矚目的致真存儲芯片制造項目在西海岸新區古鎮口開工,標志著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該項目投資30億元,致力于建設新一代磁性隨機存儲芯片加工工藝線,以加速磁存儲芯片的產業化進程,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月產400萬顆高端芯片,年產值超過15億元。
“項目落戶青島,是因為我們真切感受到青島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前瞻性和對相關領域人才的求賢若渴。項目確定落戶西海岸新區后,不到半年時間就完成從簽約到開工,我們團隊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致真存儲芯片制造項目負責人王戈飛說。
2019年,王戈飛從法國博士畢業后,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后流動站,主攻磁性隨機存儲芯片研發及產業化。為了將王戈飛及其項目引入青島,西海岸新區探索開展“雙聘雙跨”校企人才共享機制,以政校企聯合聘用人才、人才跨崗位開展科技合作的方式,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編制支持和高薪待遇,企業和高校聯合聘用王戈飛為企業首席運營官,集聚10余名海內外高校的博士人才,牽頭開展芯片存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合作。項目落戶西海岸新區,同時吸引產業上下游企業落地布局,有效填補了西海岸新區存儲芯片產業空白,進一步推動全市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青島各區市也正緊盯重點產業領域,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相融合,下好產才深度融合棋——
市北區研究制定推進“四鏈”融合發展17條措施,出臺“雙招雙引”協同推進7項機制,動態摸排人才、項目招引情況及服務需求,定期會商、協調推進重點人才項目落地,今年上半年落地項目99個,帶動引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4人、博士30余人。
嶗山區布局建設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四大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緊盯7條重點產業鏈,做深做實2個省級產業鏈人才聯盟,依托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產研院(青島)、智能家電國創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做優做強“千山”人才品牌,去年以來新培育國家級人才9人,泰山學者及產業領軍人才15人。
膠州市深耕“以賽選才”模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舉辦“上合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重點引進、扶持一批產業契合度高、成長屬性好、創新能力強的初創型科技企業落地發展。
如今,一批批教授、專家受邀上門指導,一位位高端人才帶著項目來青創業,一個個研發基地掛牌成立……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的背后,青島通過人才“雁陣”筑起產業“矩陣”,產才融合的強勁“引擎”,激活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藍洽會”上設置的“高端智能制造”招聘專區。
精準聚才: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單”
當下,“撒芝麻鹽”式的人才政策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只有人才政策與產業發展精準匹配,才能實現產才共進。近年來,青島積極推行“菜單式”人才工作新模式,“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不斷提升人才與企業、產業的“適配度”。
“企業對高端技術研發、軟件設計等技術技能崗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對青島市域以外‘雙一流’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力度不夠。”在一次企業座談會上,歌爾科技有限公司向青島市委人才辦提出了企業面臨的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難的問題。
“根據有關政策規定,我們可以對‘鏈主’企業實行‘一事一辦’,為企業量身定制專項人才政策。”市委人才辦會同區(市)、財政、科技、人社等部門負責人,經過多次調研、座談,制定了《關于支持虛擬現實產業“鏈主”企業發展的專項人才政策》,推出包括產業高端人才薪酬補貼、獵聘補貼、急需緊缺專業青年人才購房補貼等多項措施,并成立政策兌現專班,專門受理歌爾在青企業人才的集中申報。
“以往的人才政策制定,因缺乏企業視角和市場思維,常存在政策與產業發展、項目落地脫節等問題。”青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說,為破解這個痛點,青島突破傳統思維,把人才政策制定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單”,實現精準支持企業發展。
具體工作中,針對產業不同、政策需求不同的實際,青島注重普惠性政策與個性化、特殊化政策協同發力。對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和高端人才項目實行“一事一辦”,努力克服現有政策“剛性有余、彈性不足”的問題,實現對產業發展的靶向支持。目前,市級層面圍繞建設中國“藍色藥庫”、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定制專屬政策20多個,引進高端產業人才40余名,幫助解決關鍵核心技術20余項。
城市集聚人才,既要量力而行,也要量體裁衣,推動產業需求側和人才供給側全方位精準對接。近年來,青島不斷優化升級相關政策,促進產才融合發展。
2020年,青島出臺《關于促進產才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對強化頭部企業和領辦人激勵、促進產業“高精尖缺”人才集聚、加快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等作出安排。去年,出臺《關于強化人才資源統籌促進“四鏈”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積極探索以人才鏈為牽引,貫通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機制。
今年4月,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專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立足青島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現代物流、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產業鏈,擇優遴選行業龍頭企業,計劃利用3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200家左右重點企業,通過“精準滴灌”引導人才向企業集聚,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與此同時,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堅持選什么人、用什么人,讓用人主體說了算、市場說了算。在青島市“拔尖人才”遴選中,賦予全市84家產業鏈“鏈主”企業、海洋高能級科創平臺、重點產才融合項目自主薦才權,可直接推報進入“拔尖人才”專業終審環節,有效解決“企業認可的專家評不出、專家評出的企業不認可”的評價難題。對重點產業鏈上的產業人才,實行“按薪定才”,只要企業給予的薪酬達到150萬元、120萬元、80萬元以上的,可直接認定為市B、C、D類高層次人才,享受對應服務。探索組建產業鏈聯盟,賦予“補鏈”“強鏈”項目領辦人推薦權、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制定權等,研究制定產業鏈人才共享共育辦法,激發全產業鏈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供需匹配:變“為我所有”為“為我所用”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青島著眼發揮人才的實際效用,積極探索引才、育才、用才新路徑,推動人才價值充分釋放,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國內現有空調的恒定風速無法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動態調節,因此導致當空調將房間溫度調至中性溫度時,傳統吹風方式會引起不舒適感,從而引發‘空調病’。”日前,青島海爾空調器有限總公司在青島市“揭榜掛帥”平臺發布了一條“開展全域動態舒適風技術開發”的項目需求,尋求高舒適性和高能效的空調器解決方案。
經過多輪對接,最終這一項目被西安交通大學張勝教授團隊成功“揭榜”,雙方簽訂項目合作協議,聯合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實現空調器氣流動態調節,吹風感舒適性可提升10%以上,有效實現空調節能效果。
為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實現技術供需高效對接,青島按照“政府搭建平臺、用人主體唱戲、供需雙方對接、市場化運行”原則,搭建“揭榜掛帥”平臺,推動實現唯才是舉、誰有本事誰“揭榜”。
“揭榜掛帥”平臺上線以來,企業累計發榜290個,金額13.6億元;227個人才團隊通過平臺“揭榜”競爭210個榜單,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的90個項目進入實質簽約,簽約金額2.6億元,精準有效促進產才匹配。
重塑人才引進理念,變“為我所有”為“為我所用”。青島鼓勵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在人才、技術、產業集聚地建立“人才飛地”,通過人才政策“同城認定”、產業政策“同等獎補”、企業政策“讓利跟進”,實現項目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投入在“飛地”、效益在本地。目前,已在日本、德國等國家以及上海等國內城市建設9家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就地集聚高層次人才120余名,成功孵化并引入青島注冊企業42家。
重構人才培育模式,變“單向輸出”為“雙向發力”。針對高校學科設置與產業發展“脫節”的問題,青島鼓勵頭部企業面向社會培養“急需緊缺”專業實用人才,駐青高校增設“急需緊缺”專業,重點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應用型碩博研究生,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有機銜接的育才模式,實現學校與企業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目前,已促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等駐青高校與海信集團、歌爾微電子等頭部企業建立校企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其中,青島大學與海信集團聯合設置“海信班”,每年從數學、物理、自動化等學科中選拔10余名優秀研究生交叉學科培養,培養企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較好實現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的有效平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青島圍繞產業鏈精準布局人才鏈,推動形成以產引才、以才促產、產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為加快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集聚高地蓄勢賦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劉佳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