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嶗山、李滄到藍谷,青島這條“大走廊”讓人期待
從嶗山區沿著濱海大道向北,一直到藍谷,青島正在規劃建設一條“科創大走廊”。
按照不久前出臺的《青島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市行動計劃(2024—2028年)》(簡稱“行動計劃”)的設計,科創大走廊的定位應該是:
推動產業、人才、技術、資金等各類要素深度融合、高效轉化的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具體看,科創大走廊涉及嶗山區、李滄區2個行政區和藍谷功能區。
這里本就是青島科技創新資源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山大、海大、青大、青科大等高校和科研機構;
銀行、保險、投資公司等青島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和高端中介服務機構;
海爾、海信、特銳德、歌爾等龍頭企業,還有諸多創新型的中小企業;
國家深海基地、嶗山實驗室、海洋地質研究所等海洋科研“巨頭”;
張村河、李村河沿岸,為高層次人才打造舒適的生活配套區。
當青島打破區域隔閡,從更高的視野審視、整合這些創新資源,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期待一場“1+1+1+1>N”的科技大爆炸。
01
有“人”有“錢”、宜居宜“研”
想象一下,假如我們“化身”一臺無人機,從嶗山區的最南端向北飛往藍谷,路上會有哪些科創“風景”?
起飛不久,我們會路過一片高樓林立的現代化片區。國信金融中心、青島創投風投中心的牌子……這里是金家嶺金融集聚區,一塊能為“科創之花”澆灌“金融活水”的寶地。
這里累計落戶金融機構和類金融企業超過750家,尤其是各類創投機構的集聚,為青島催生了無數“瞪羚”“獨角獸”企業。
再往北,青島大學與青島科技大學比肩而立。這兩個校區里,有超過5萬名大學生。
越過遼陽東路,就是青島版“深圳前海”張村河片區。這片28.5平方公里的土地目前正熱火朝天地開發中——
北部以株洲路為軸,打造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四大產業;中部沿張村河兩岸,打造產城融合的公共服務與活力帶;南部就是以合肥路為軸打造六大宜居組團。
張村河片區效果圖
這三大部分中,株洲路是青島最早的“科技大道”,囊括了海爾、華仁藥業、國林科技、海泰新光、康普頓等一大批上市公司,是青島上市公司最集中的區域。更有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專業園區吸納了眾多科技型中小企業。
這一片產業高地,向東,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組團”遙相呼應;
中國海洋大學
向北,酒店管理學院、青島恒星科技學院、青島開放大學也為這些產業提供高技能人才。這里還有李滄區東部大片居住區,以及數量巨大的科技創新孵化空間。
沿著濱海大道再向北,越過特銳德、歌爾微、海信研發中心,就進入了青島海洋科研的重鎮藍谷。在這里,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海洋地質研究所、山東大學等“國字號”科研機構、高校院所有50余家。
海洋特色鮮明,高校、院所林立,創新資源豐富,居住環境適宜,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齊全——我們看到的風景,就是青島建設科創大走廊的底氣。
02
善鑒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
科創大走廊并非新鮮事物。
國際上,美國硅谷101公路科創走廊、波士頓128號公路科創走廊、英國M4科創走廊、日本“東京—橫濱—筑波”科創走廊等孕育了蘋果公司等頭部科創企業。
在國內,政府規劃建設的科創走廊也已有20多個。與青島的區域結構類似的有兩個案例: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在在東西向長度39公里范圍內,擁有阿里巴巴總部、VIVO全球AI總部、字節跳動等頭部互聯網企業。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
杭州每年投入13.5億元,支持大走廊規劃范圍內從事研發、生產、服務等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及人員的發展。
為了構建融合發展的格局,杭州出臺政策,在科創大走廊內推進重大規劃、創新資源、產業發展等十方面融合。例如,在核心區內實行單獨統計、單獨規劃,在市級層面對大走廊土地指標給予一定傾斜;在全市考核指標等方面對城市科創大走廊減少限制。
在寧波,科創大走廊擁有“高配”領導小組成員。寧波成立甬江科創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市委書記掛帥,下設甬江科創辦,采用“專掛結合”形式,專職人員與抽調掛職干部協調一體推進建設。
寧波市級財政重點支持科創平臺引進建設,每年撥付各類資金5億元,加上各區配套5億元,以10億資金用于引進重大創新平臺、產業平臺等。
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核心區“兩片”空間范圍圖
如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內,總投資260億元的甬江實驗室正在打造世界級新材料創新策源地。
站在“他山之石”上,結合本土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青島的科創大走廊正在探索自己的特色之路。
03
拒絕物理整合,追求內在協同
在青島市科技局局長李天傳的理解中,科創大走廊應該是以科技創新為發展主題,以交通干線為“廊帶”空間組織方式,以廊帶上創新資源富集區域為核心,能夠對城市、區域創新發展發揮支撐作用的重要區塊。
從資源稟賦上看,青島的科創大走廊已經具有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的發展基礎。青島需要做的,就是要進一步優化跨區域協同機制,在縱向上打通產學研鏈條,在橫向上形成區域之間上下游的協同和串聯。
破題的關鍵,首先是頂格推進。青島將成立科創大走廊建設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出任組長,確保“高位統籌”。
在統籌布局下,青島將圍繞科創走廊內平臺建設、企業培育、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等方面,制定精準有力的支持政策。
科創大走廊將被看成一個整體,突破體制機制限制,在重大招引項目等方面進行統籌協調,鼓勵各區域協同聯動,建立項目落地稅收分成、招商數據分成、工作人員互派、產業協作互動的工作格局。
同時,通過鼓勵不同區域建設聯盟、共同申報項目等方式,實現科創資源的“共享”;同時增強區域承接先進成果落地和轉化的實力,完成產業發展跨區“外溢”,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
有了規劃,不等于建好了科創大走廊。
這是青島第一次推動跨區域的創新資源整合,要真正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城市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高地,這條“大走廊“,必須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內在協同,拒絕單純物理上的整合。
(記者 耿婷婷 編輯 趙笛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