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社會責任,青島國企示范引領“挑大梁”
以ESG實踐提升價值創造,在匹配城市戰略、保護生態環境、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積極作為,與城市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生——
履行社會責任,青島國企示范引領“挑大梁”
ESG是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即分別從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以及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三個維度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
6月4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明確國資央企要積極把握、應對ESG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就在前一天,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等主辦的“ESG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CASS-ESG6.0)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青島市國資委作為地方國資監管機構代表作了主題發言。
城市需要全新表達。2022年12月,青島市有4家企業案例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2022)》;2023年7月,青島在計劃單列市中首個發布本地區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青島市國有經濟貢獻度高,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國企ESG體系建設水平,在先鋒企業的帶領下,青島成功躋身全國ESG建設前排。在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和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的過程中,青島國企以ESG實踐提升價值創造,在匹配城市戰略、保護生態環境、服務保障民生等方面積極履責,與城市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生。
ESG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城市的形象、企業的聲譽和市場的信心。如今,國企踐行ESG理念更像是一種特殊的力量,讓價值創造的意義深入人心。
何為ESG
ESG概念源起于聯合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在2004年首次提出。隨著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ESG更像一種世界語言,成為全球化企業的“熱詞”。其三個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分別為——
●E即Environmental(環境)
●S即Social(社會)
●G即Governance(公司治理)
青島實踐走在前列
●制定出臺了《關于青島市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成立市、區(市)兩級國資國企社會責任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社會責任培訓和課題研究
●在計劃單列市中首個發布本地區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形成了青島市國資監管機構社會責任研究報告和青島市國企社會責任研究報告,收錄了62個國企社會責任案例,覆蓋實業主業、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引領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保障服務民生等領域
一道企業必答題
ESG概念源起于聯合國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由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在2004年首次提出。隨著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ESG更像一種世界語言,成為全球化企業的“熱詞”。
“ESG以資本向善推動商業向善,這個‘善’不僅僅是慈善,而是要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綜合價值的最大化,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對每個企業而言,ESG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國資委原黨委委員、秘書長彭華崗表示,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就出現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顯然,外部的期盼與壓力、內部的需求和動力都在深刻地影響著企業的價值取向,都要求企業重塑社會價值,從利潤至上轉向超越利潤的價值,從謀求短期收益轉向追求長期價值,從關注單一經濟價值轉向創造綜合價值。在彭華崗看來,ESG正在全球快速發展。
市場對此也有回應。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ESG資產規模將達到53萬億美元,占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1/3。
全球前250強企業中96%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對可持續發展或ESG事項進行了披露。全球N100公司有79%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1/3的N100公司的領導層中有專門成員負責可持續發展。
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披露,截至2023年上半年,約1800家A股公司單獨編制并發布了ESG相關報告,數量再創新高。其中70.4%的央企上市公司發布了獨立的ESG報告。
2024年2月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征求意見稿》,這也標志著中國企業在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正逐步走向成熟和規范化。
青島創新實踐
ESG與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高度契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現代化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發展要求與ESG所倡導的經濟繁榮、社會環境可持續、社會公平價值的內核相吻合。因此,提升中國企業ESG實踐,也是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實踐。
從時間維度來看,包括國務院國資委在內的監管機構從宏觀管理層面一直在逐步加強建立健全我國企業ESG生態體系,整體方向從自發到規范,從局部到整體,從寬泛到具體。
2022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釋放出積極推進企業ESG體系建設的明確信號。同年5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發布,就探索建立健全ESG體系提出了具體安排和工作建議。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2024—2025年)》,將ESG標準列入國家規劃,進一步提升企業合規強制性標準底線。
6月4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在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方面明確提出,國資央企要將ESG工作納入社會責任工作統籌管理,積極把握、應對ESG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近期,不少省市國資委也陸續將ESG納入工作范疇。從城市層面對ESG理念的覺知和實踐,青島走在前列。
近年來,青島市國資委充分認識到國資國企在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有機統一方面的重要性,鼓勵扎實履行社會責任實踐,健全完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發揮國資國企引領示范作用。2023年3月,制定出臺了《關于青島市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成立市、區(市)兩級國資國企社會責任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社會責任培訓和課題研究。
2023年7月,青島在計劃單列市中首個發布本地區國資國企社會責任藍皮書,形成了青島市國資監管機構社會責任研究報告和青島市國企社會責任研究報告,收錄了62個國企社會責任案例,覆蓋實業主業、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引領發展、綠色低碳發展、保障服務民生等領域。
國企率先行動
縱覽監管政策和市場環境的演變,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這些關鍵詞代表著當下討論ESG的語境。ESG正在成為新時代企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范式。
如何將ESG這一宏觀理念融入企業自身的微觀發展中?于國企而言,率先行動形成“榜樣的力量”,將加快推進ESG理念的中國本土化。
2008年,當社會責任與企業公民之風起于青萍之末,大多數人還在辨析企業社會責任與慈善的關系,以青島啤酒為代表的先鋒企業已經開始在社會責任方面展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從那年起,青島啤酒堅持連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三度榮獲低碳先鋒企業,五度蟬聯“中國綠公司百強”,2022年入選企業ESG杰出社會責任實踐案例。啤酒行業關聯著豐富的消費場景,鏈接著密集的產業結構,面臨來自環境和社會的多方面挑戰。作為全球第五大啤酒釀造商,120年堅持深耕主業,青島啤酒的決策者深知,一套全面系統的ESG戰略有利于企業在行業內的長期穩定發展和價值提升,因此持續將重要的ESG議題置于運營的核心位置,并堅持履行頗具挑戰性的承諾,不斷迭代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青島啤酒堅持連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三度榮獲低碳先鋒企業,五度蟬聯“中國綠公司百強”。圖為青島啤酒生產線。
青島啤酒為行業帶來了榜樣參考。在青島,還有一批駐青央企、地方國企積極踐行ESG理念,在提升價值創造能力、提高企業治理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并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互促共生。
勇當實體經濟振興引領者。青島市屬企業把推動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在服務構建新產業體系中展現擔當。培育了海信、澳柯瑪等一批實力雄厚、國內外知名的智能家電龍頭企業,引領形成了集聚上下游企業2200余家,國家級研發創新載體52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17家的智能家電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青島市積極支持駐青央企國企高質量發展,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在高速動車組、城際市域動車組、城軌車輛的研發制造上處于行業領先地位,設計制造的雅萬高鐵動車組,實現了中國高鐵列車走出國門的歷史性突破。
青島地鐵6號線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建設新樣板,建成國內首條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地鐵示范線。
勇當城市建設支撐者。聚焦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青島市屬企業推動一大批關系長遠的重大項目和群眾期盼的民生工程實現突破性進展。青島地鐵集團秉承“為人民建地鐵,為城市建地鐵”的理念,著力將地鐵6號線打造為“全生命周期”綠色建設新樣板,該項目一期于今年5月正式開通,是國內首條應用TACS列車自主運行系統的地鐵線路,也是國內首條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地鐵示范線;華通集團建成山東省首個地下人防停車網,大大改善了周邊城區居民及就醫患者停車難問題,為老城區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借鑒樣板;城發集團重慶快速路工程作為青島快速路網“四縱五橫”的重要一環,使得城市快速路體系加速“成環成網”;國信集團承建的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海底公路隧道,對于優化青島城市空間結構、促進膠州灣東西兩岸同城一體化發展、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布局、緩解兩岸交通壓力等具有重大意義,今年4月該項目榮獲“全球隧道與地下工程領域50項標志性工程”獎項,中國僅9個項目入選。
城發集團重慶路快速路工程作為青島快速路網“四縱五橫”的重要一環,使得城市快速路體系加速“成環成網”。
勇當綠色發展先行者。青島強化政策引導,完善低碳科創機制,優先支持市屬企業投資綠色低碳項目,加快塑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能源集團實施了省內規模最大的“煤改氣”工程,青島成為繼北京之后,第二個主城區實現清潔取暖全覆蓋的北方城市;國信集團積極探索我國漁業發展轉型升級新路徑,首創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一號”,作為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糧倉”。
青島能源集團實施了省內規模最大的“煤改氣”工程。青島也成為繼北京之后,第二個主城區實現清潔取暖全覆蓋的北方城市。
勇當科技創新示范者。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支撐。青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強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成果轉化應用。2023年市屬企業研發經費同比增長11.7%,6家企業增幅超過50%,研發人員超6000人,同比增長8.5%。截至目前,青島市屬企業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研發平臺100余個。
勇當美好生活保障者。踐行為民初心,青島市屬企業在事關市民切身利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積極擔當作為。2023年,城運集團開通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69條,66%的線路實現與軌道交通無縫銜接;青島機場全年起降航班約17萬架次、旅客吞吐量達2142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突破26萬噸,航班正常率位列民航華東地區首位;市屬企業作為重要市場用人主體,全年吸納高校畢業生同比增長10.3%。
“要從開啟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高度,深入謀劃推動國資國企社會責任工作再上新臺階。”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王孝芝表示,下一步,市國資委將推動市屬企業進一步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加快提升ESG建設水平,為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ESG,不單單是一套評價體系,而是和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緊密聯系的話語體系,對企業和城市都意味著發展新導向,未來必將得到更多的呈現和放大。(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