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海下探路,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正在全速推進
海天一色,碧波萬頃
山東青島膠州灣
海平面115米之下
由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承建的
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
正在全速推進
這是世界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
海底公路隧道長度最長
隧道領域施工復雜程度最高的超級工程
它深埋在海底之下
不打擾海底的生物
也不打擾通行的輪船
只有洞口露出地表
因為“看不見”
很多人穿行時
并不清楚已經深入海底
而這項“看不見”的超級工程
背后隱藏著巨大的世界級難題……
硬碰“硬”,用鉆爆法“智服”花崗巖
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公路隧道
主線全長17.48千米
其中隧道長14.37千米(海域段9.95千米)
采用雙洞雙向六車道的主隧道
加中間服務隧道的布置方式
最深點距海平面115米
設計時速80公里
客車、貨車可通行
具有超特長隧道通風防災
大斷面隧道穿越大規模斷裂
超大直徑盾構與鉆爆法隧道海中對接
超大直徑盾構承受超高水壓等難題
技術難度達到了世界級水平
根據膠州灣海域地質條件不同
隧道采用“盾構法+鉆爆法”組合施工工法
分別從膠州灣東西兩岸向膠州灣掘進
并在海底精準對接
十多公里長的海底隧道
穿過了兩類截然不同的巖層
靠近黃島的一側
多是堅硬的花崗巖
而靠近青島的一側
則是巖性相對較軟的凝灰巖
花崗巖質地堅硬
只能采用鉆爆法進行施工
中國中鐵承建的標段
就位于黃島一側的鉆爆段
由于水深極深
隧道面臨的水壓達到了1.1兆帕
相當于每平方米
要承受40輛小汽車的重量
此外,在整個海底隧道
有22條斷裂在其中延伸
最大的一條寬度達300多米
被稱為“滄口斷裂”
根據勘探數據
斷裂帶的日涌水量
將達到42000立方米
能夠將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容器
裝到6米深
在如此復雜的地質條件中
開鑿一條隧道
需要施工方“對癥下藥”
面對堅硬的花崗巖
項目管理團隊使用多臂鑿巖臺車
它們能夠在127平方米的
花崗巖掌子面上
2.5小時內打出236個4米深的孔
施工效率相當于30個工人同時作業
最“深”處,在海下115米填補技術空白
正在建設中的
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服務隧道
設計最大深度
距海平面115米處
這是目前已知的
國內海底隧道施工
所達到的最深位置
項目管理團隊通過模擬分析、專家研討
確定了1厘米/秒的爆破振速控制標準
研發了“孔內延時分級掏槽
+電子數碼雷管逐孔爆破”的
波峰不關聯控振爆破技術
成功實現
長距離下穿石化碼頭敏感區
安全快速施工
填補了國內在該類型難題方面的技術空白
此外
聯合山東大學研發的
“SAP超前物探技術”技術成果
精準識別海底120米范圍內
不良地質構造分界面
無需爆破即可有效進行空間定位
高質量完成地質探明工作
有序推進隧道建設
更“精裝”,隧道“裝修”后更安全美觀
“5,4,3,2,1,起爆!”
隨著爆破員的指令
一聲巨大又沉悶的爆破聲
在隧道內響起
裝在掌子面236個炮孔內的
360公斤炸藥同時引爆
堅硬的花崗巖瞬間碎裂
將碎石清理過后
隧道的雛形便展現在施工人員眼前
但是它仍是處在一個“毛洞”的階段
現場的施工人員
要對它進行一番“精裝”
隧道的“精裝”
就是由防水層和兩層鋼筋混凝土
組成的一道屏障
裝修“毛洞”可不容易
單是裝“天花板”這一工序
就需要十幾名工人
將118根長27米
直徑2.8厘米的鋼筋
整齊地綁扎成拱形
嚴絲合縫地“鑲嵌”在隧道內
之后
一次性澆筑163立方米的混凝土
形成厚度達50公分的
鋼筋混凝土“天花板”
這樣的“天花板”
能夠輕松扛住
來自海底深處1.1兆帕的巨大水壓
當“精裝”完成
海底隧道就實現了
由“毛洞”到隧道的華麗變身
但在“毛洞”之前
海底隧道還面臨著一項重大考驗
隧道的掘進工作面
距離海平面有115米
距離洞口有2000米
隱藏在巖石后面
隨時可能出現的大量涌水
是所有施工人員揮之不去的“夢魘”
因此,在開挖前
施工人員通常會使用雷達
試探前方的地質情況
項目管理團隊采用了與山東大學聯合研發的
三維地震波法超前探測裝備
可在海底復雜的地質條件中
精準識別120米范圍內
不良地質構造分界面
輔助采用瞬變電磁、超前鉆探
孔內成像等技術
探明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
和地下水情況
根據勘探結果
一旦地質不好
就需要提前打孔
注射水泥漿
在巖石的縫隙間
形成一層堅固的屏障
同時起到堵水和加固的作用
為了提高效率
施工方設置了移動式制漿站
將傳統的制漿工廠
從洞外搬到了施工現場
大大提高了注漿堵水的效果
保證了施工進度
而在隧道青島一側
對于巖性稍軟的凝灰巖
采用的方法完全不同
建設者使用的是“盾構法”
在海面之下
直徑達15.6米的
超大直徑盾構機正在工作
深埋在海底的青島膠州灣第二隧道
建成通車后
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隧道
引領世界超長跨海通道建設發展的未來
對優化青島市空間布局
促進膠州灣東西兩岸發展
提升膠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競爭力
具有深遠意義
到那時
天塹的阻礙也終將被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