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奮起!山東4市同登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單
日前,胡潤研究院發布《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公布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中國城市50強。山東省上榜城市數量排名全國前三,青島、濟南、德州、煙臺4市榜上有名。
據研究院稱,打榜評分的三個維度中,“新能源優質企業集聚度和中小企業集聚度體現一個城市當前在新能源產業的集聚效應,投資熱度集聚度則反映城市在新能源產業的集聚潛力和可持續性”。
上榜的山東4地新能源產業呈現出怎樣的亮點、趨勢?背后有何成因?
亮點一:新能源汽車,全鏈發展、產業集群。
青島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多牛?根據官方數據,2020年,全國平均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青島造”。從2016年青島拿到全國首張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算起,七年的時間,青島新能源汽車產業現已擁有包括萊西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在內的4個重點園區、3個新能源專用車及配套生產基地,打造出向萬億級產業目標進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劍指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青島得天獨厚的港口條件,也給新能源汽車出海提供了便利——而這也是當年北汽新能源選址青島的一大原因。
與青島情況相仿,濟南、煙臺、德州等地也是“鏈”上發力賦能,紛紛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生態圈,山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面起勢。
亮點二:氫能、儲能,政策利好“魯氫經濟帶”。
自2019年氫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相關政策利好不斷,氫能源板塊也備受資本熱捧。山東省、青島市相繼發布氫能產業規劃,著力打造“東方氫島”。中國石化青島煉化、立東化工、濰柴動力、青島港、美錦能源、漢纜股份……這些分量級企業紛紛布局青島氫能產業,或立足工業副氫提純、儲運、充裝,或致力于擴大氫能應用場景或領域,一時間千帆競發。
與“東方氫島”并稱,濟南定位高水平建設“中國氫谷”。事實上,早在2020年,山東就在布局氫能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培育壯大以濟南、青島等地區為重點的“魯氫經濟帶”。工業基礎加政策利好,山東“氫能時代”順風順水。
此外,將氫能與儲能產業擴大到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領域,也是青島、濟南共有的“標準動作”——山東新能源版圖呈現出“融合擴容”的趨勢。
亮點三:風電、核電、光伏……綠能助力動能轉換。
提清潔能源產業就不能不提煙臺。好風憑借力,電從海上來。憑借雄厚的海工裝備制造、海洋工程技術,煙臺聚力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圈、中國北方風電母港。此外,海陽還建成了全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德州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連續3個月突破50%,居全省首位——德州,也成為東部沿海首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50%的城市。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方面,“德州經驗”、“齊河模式”領跑全國。
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智慧電力系統,山東綠能涌動。
正如胡潤所說,新能源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山東的新能源產業不但發展迅猛,而且呈現出應用端、發電端、儲能端等多端發力的態勢。
那么,山東何以成為“亮點紛呈”的新能源產業熱土?
時間退回到2018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國務院批復,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同年9月,《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出臺。《規劃》提出,十年內,山東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打造包含新能源汽車、氫能、核電、海上風電等在內的“3435”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此外,《規劃》還對自主創新能力、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提出了明確要求。
砥礪深耕,潛心積累,一切皆有跡可循。眼下,十年光陰已過半,這份規劃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美好現實——此次山東4地同登“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即是最好的印證。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再添新作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定調“雙碳”目標,能源革命與新能源被賦予重要戰略定位。而今,山東也被國家賦予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歷史使命,成為這條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探路先鋒。
期待山東,駛入更為遼闊的新能源時代;盼望山東,掀起更為磅礴的綠色浪潮。
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