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4.4億元!看青島“經略海洋”答卷
海洋生產總值一經發布,總會備受關注。因為這是海洋實力的具體體現,是衡量城市間海洋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近日,青島公布2022年海洋生產總值:完成5014.4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市GDP的比重為33.6%,占全省、全國GOP(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0.8%和5.3%,總量穩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
山東港口青島港
5014.4億元這個數字,讓人不由得想起2019年青島定下的階段目標:到2022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31%。從這個角度而言,青島實現了當初既定的發展目標。
今年上半年,青島又立新目標。印發《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服務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工作圖譜(2022-2026年)》,力爭到2026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64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約33%。
那么,青島5014.4億元海洋經濟從哪里來?未來要突破6400億元,又該如何繼續發力?
01
“核心層”邁向高端
海洋生產總值規模多少,關鍵在于主要海洋產業這一“核心層”的發展程度。
經多年部署發展,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其中,在15個主要海洋產業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等80%產業規模居山東前列,部分海洋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海洋船舶工業同比增長6.1%,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7%,海洋工程建筑業同比增長4.2%,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同比增長14.7%,海洋交通運輸業同比增長27%,海洋旅游業同比增長3.4%,海洋電力業同比增長3.9%,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同比增長8.8%,海洋漁業同比增長4.1%......2022年,青島一個個海洋產業的數據增長,共同成就了5014.4億元這一海洋生產總值。
國信1號
這些具體的海洋成果,會讓我們對數據增長更有“感覺”。2022年,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實現首批大黃魚起捕上市;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深藍1號”網箱首次實現低緯度規模化養殖大西洋鮭。近年來,青島踐行大食物觀,大力向海洋要食物,克服傳統養殖空間制約,創新工船養殖和深遠海網箱養殖模式,海洋漁業等海洋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示意圖
青島造船廠交付我國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青島海工建造并交付國內最大最智能的企鵝圓筒型FPSO,開工建造我國自主設計的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百發海水淡化擴建二期工程順利完工,海水淡化規模達到34.1萬噸/日,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這一個個案例都在表明,青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水淡化業等海洋新興產業持續較快增長,正在塑造更強優勢,實現高端發展。
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
總體來看,青島海洋產業門類齊全,海洋產業結構比較均衡,海洋發展多元驅動力強勁,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
02
“支撐層”國內一流
15個主要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核心層”,而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務則是海洋經濟的“支撐層”。2022年,青島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務占全市海洋GDP的比重為21.3%,同比增長4.6%,呈現穩步邁進的局勢,成為藍色經濟強支撐。
如何理解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務?其實它代表的是一座城市海洋科研、教育以及海洋管理、海洋信息服務等公共管理服務能力。毫無疑問,青島該領域在山東、全國都表現出眾。據統計,青島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務占山東比重約40%,位居山東第一、國內前列。
海洋所南海路園區
這是青島歷經70余年長期積累的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青島布局了一批“國字號”涉海科研院所。例如,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海洋所;我國成立最早也是目前實力最強的綜合性海洋水產研究機構——黃海所,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五個深海技術支撐基地——國家深海基地。依托這些海洋院所及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青島積累起全國獨一無二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其投入產出,有力支撐了海洋產業發展。
2022年12月,青島研發海洋一類新藥BG136獲批啟動臨床試驗
往遠了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經歷的“藻、蝦、貝、魚、參”5次海水養殖浪潮,均起源于青島,依托青島科研力量,然后推廣到全國沿海。往近了看,21世紀以來,青島加快實施透明海洋、藍色糧倉、藍色藥庫等一批大科學計劃,不斷產出原創性重磅成果。2022年,青島自主研發的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獲批臨床,成為國際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抗腫瘤海洋藥物,“藍色藥庫”開發實現新跨越,是青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發展的一個“潛力股”。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這就是海洋科研教育管理的力量。當前,青島還在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力。在海洋科研方面,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國家深海基因庫等一批高能級平臺加快建設;在海洋教育方面,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齊魯工業大學海洋技術科學學部等科教基地加快發展;在海洋公共管理方面,建成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加快激活沉睡的數據資產,推動更多海洋數據實現有序流通、交易。
如今,青島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這是青島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務領先發展的底氣所在,為青島打造海洋產業新的增長點提供了強大支撐。
03
朝著突破6400億元邁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吹響了海洋強國建設新的奮進號角。海洋發展走在國內前列的青島,如何繼續發力,實現2026年海洋生產總值突破6400億元的目標?
找準切入口,構建經略海洋全新格局。海洋產業發展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海洋生產總值的規模大小。當前,青島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40余個單位參加的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海洋發展。市委書記陸治原近日海洋調研時強調,要不斷提升海洋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和深海未來產業,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要創新工作路數打法,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的合力。
招引大項目,增強海洋經濟發展后勁。招商引資是推動海洋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瞄準全球產業鏈前沿領域、技術鏈主流方向和價值鏈高端環節,超前部署,招商引資,青島就能保持海洋領域的優勢。青島也正致力于此,圍繞頭部企業,錨定海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航運服務等“六條賽道”,強化重點招商、“鏈式”招商。
“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揭牌
破題產學研,不斷形成更多產業優勢。歷史已經表明,眾多海洋院所、高校在青集聚發展,是青島筑夢深藍的最大底氣。而依托青島涉海企業、院所高校,進行科創平臺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等,是將海洋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重要途徑。深諳于此的青島也正打造更多高能級海洋平臺,例如“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國家三大深海平臺、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等,推動更多優質資源互動耦合,為海洋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海洋發展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當前,青島正按照中央賦予的“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定位,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引領海洋發展,青島有基礎、正加力,更需繼續全市上下“一盤棋”,久久為功。
(作者 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