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城市留一盞書燈!24小時書店:青島文化空間的“守夜人”
為城市留一盞書燈,打造永不打烊的文化地標——
24小時書店:文化空間的“守夜人”
夜深了,位于嶗山區海口路278號的如是書店(石老人店)依舊燈火通明。這是一家堅持24小時營業的實體書店,已步入“深夜不打烊”的第四個春天。
夜幕下的如是書店(石老人店)燈火通明。
近年來,傳統實體書店不斷探索轉型之路,24小時書店即是一種新嘗試,具有文化空間和夜間消費空間的雙重屬性。青島是較早探索24小時書店的城市之一。深夜書店為城市留出了一處不打烊的文化空間,既滿足了人們內在的文化消費需求,也為需要這份溫暖的市民和游客點亮了一盞夜燈。
是書店,也是守夜人
夜晚的石老人海水浴場人流如織,一派歲月靜好的景象。如是書店(石老人店)背靠著沙灘和大海,是石老人景區的一處網紅打卡地。夜半,書店里燈光如晝,仍不斷有顧客進出或停留。有兩位店員正在值夜班,隨時為有需求的客人提供書籍、飲品、小食等服務。他們不會打擾顧客,更不會要求花錢消費。書店甚至配備了自助取水裝置,提供免費的冷熱直飲水。
溫暖,是許多人對如是書店的第一印象。自2020年4月開啟24小時營業以來,這里不僅是愛書人的夜讀樂園,也成為一處有溫度的城市驛站,如燈塔般照亮許多夜行人的航向。
家住嶗山區的自由職業者王女士是如是書店的忠實粉絲。“我很幸運,在家附近有這么一家24小時書店。來的次數多了,我和店員相處得如朋友一般。在我困倦時,店員會默默地送來毯子,讓人倍感溫暖。”王女士說。
同王女士一樣,熱愛閱讀的市民、熬夜加班的打工人、臨時歇腳的路人、促膝相談的友人、專攻學業的備考族和學生黨、游玩休閑的年輕人、來青的游客……紛紛來此駐足或過夜。
有一個深夜,如是書店創始人郝照明曾在微信朋友圈發過一張圖片:一位身著環衛服裝的女性坐在書店里吃著自己帶來的盒飯。溫暖如斯。24小時書店是書店,也是守夜人,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溫暖驛站和文化地標。
政策加持,雙向奔赴的探索
2014年7月,由青島新華書店書城打造的明閱島24小時書店在書城二樓正式營業,成為全國第四家、山東首家24小時書店。新穎的經營模式賺足了關注,推動青島夜讀文化的萌芽。
實體書店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均出臺了“解渴”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從2017年開始,青島每年都舉辦文化惠民消費促進活動,發放圖書定向消費補貼。2019年至2021年底,青島還施行了獎補措施,鼓勵新開辦24小時書店。
2019年8月,西海岸新區首家24小時書店——不是書店(黃島金沙灘店)落戶金沙灘啤酒城。2020年4月,坐落在嶗山區石老人景區的如是書店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成為海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在涉足24小時書店之前,不是書店和如是書店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定位。不是書店創始人張兵林于1994年入行圖書業,見證了行業的起落。2009年,他創立的學苑書店轉型為不是書店,開始探索“咖啡書店文創活動”的復合型經營模式。而經營如是書店多年的郝照明則將書店定位為“一座生活美學交流館,一處文化生活交流空間”。
24小時不打烊書店是兩家品牌書店的又一次積極轉型。
未來可期,閱讀不打烊
顯然,開辦24小時書店不能僅靠情懷。在電商沖擊、直播盛行、疫情等背景下,24小時書店與普通實體書店相比,經營成本更高,面臨的挑戰更大。
郝照明對24小時書店的定位思路清晰。“現在的書店經營不單單是賣書,而是擁有餐飲、文創、品牌活動的復合型經營業態。在圖書銷售之外,書店的品牌活動、特色產品、顧客群體匯集成的品牌文化至關重要。借此,書店可以在受眾中引領一種生活方式,倡導獨特的品牌理念。”
從全國范圍看,近年來,作為實體書店的探索之舉,24小時書店既有暫別和退出,也有堅守和新生,總有人為傳播書香留一盞燈、點一束光,引領和陪伴更多的愛書人一起閱讀。另外,為了實現低能耗、省人工,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出現無人值守24小時書店,為實體書店提供了新模式。
在青島,針對實體書店的政策紅利在不斷釋放。去年1月,青島出臺《關于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實體書店建設,對被評為省級最美書店等系列稱號的實體書店,一次性給予10萬元獎勵”。
近期又有好消息傳來。“900多家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的場所是青島最前沿的文化陣地、重要的基礎文化設施和優質的公共文化窗口。”市文化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正在開展系列調研工作,爭取出臺專門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芳 蔣安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