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在線】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青落地 以科技創新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青島新聞網4月11日訊(記者 張曉楠)今天下午,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學輝做客網談直播間,圍繞“以科技創新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主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
據悉,市科技局以項目為抓手,落地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成功推動中科院高端軸承示范基地拿地開工,加快國產高端軸承產業化步伐。引進高端數字芯片領軍企業—算能科技研發中心落戶,致力打造算能科技北方業務總部。推進物元12英寸封裝試驗線開工建設,開展12英寸晶圓高通量、高產量工藝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一汽解放商用車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務艙樣車試制,有效帶動我市汽車產業研發創新能力穩步攀升。
聚焦實體經濟發展 強化科技創新賦能
劉學輝在訪談中介紹道,去年以來,市科技局聚焦實體經濟發展,著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專門出臺《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推動70%以上的科技創新平臺、60%以上的在研科技攻關專項、75%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在十大新興產業鏈上,為實體經濟發展蓄積了強勁動能。這里總結為“四個一批”。
一是以平臺為引領,打造了一批高端創新平臺。重點發揮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引領作用,加強下一代列車輕量化等關鍵技術攻關。把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戰略契機,新爭取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占全省近一半。山東能源研究院即將建成投用,有力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獲批工業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工業制造智能化轉型。圍繞低效片區開發,布局首批4家科技創新產業園,構建科技產業微生態。
二是以技術為核心,實施了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深入實施“強鏈”計劃,支持“鏈主”企業開展“虛擬現實”“國芯萬屏”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打通虛擬現實、新型顯示等產業鏈從技術到產品轉化通道。此外,還承擔了北方城市中,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市聯動項目,獲國家支持資金5000萬元,加快推動科學儀器產業自主可控和國產化。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為世界深遠海養殖打造“中國樣本”。
三是以企業為主體,壯大了一批科技創新企業。抓緊抓實“沃土計劃”落地實施,構建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目前,擁有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70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600家,均占全省1/4。去年,我市有137家企業入選省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針對企業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等問題,采取“線下+云上”多元化方式,引導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由41%大幅提升至70%。
四是以項目為抓手,落地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成功推動中科院高端軸承示范基地拿地開工,加快國產高端軸承產業化步伐。引進高端數字芯片領軍企業—算能科技研發中心落戶,致力打造算能科技北方業務總部。推進物元12英寸封裝試驗線開工建設,開展12英寸晶圓高通量、高產量工藝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一汽解放商用車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務艙樣車試制,有效帶動我市汽車產業研發創新能力穩步攀升。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賦能實體經濟振興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也是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劉學輝表示,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市級層面,從不同維度、不同角度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努力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賦能實體經濟振興發展。這里主要有“四個抓”。
一是抓頂層設計。通過深化制度創新,打通堵點、破解難題。去年,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了《實施“碩果計劃”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市科技局也同步跟進制定了16項配套細則,從供給、需求、服務、保障四個方面入手,打出一整套“真金白銀”的政策“組合拳”,破除一批體制機制障礙,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是抓重點群體。這里主要是指高校院所,他們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也是高價值科技成果的重要源頭。去年,我們因校制宜,精準施策,研究針對各高校院所的個性化成果轉化舉措。其中,以青島大學為樣板,啟動“青島大學服務青島行動計劃”,通過對外招募項目經理和技術經紀人、建立專家工作室等措施,有力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走出“深閨”。青島大學當年實現本地轉化成果166項,本地技術合同成交額6692萬元、同比增長64%。
三是抓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鼓勵高校設置技術轉移相關專業或課程。加快推進國家和省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做實高校院所技術轉移聯合辦公室,建立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和市場化服務機制。目前,正積極推動成立技術經紀人聯盟,依托青島產權交易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數字化交易服務平臺,通過更多市場化手段補齊成果轉化的短板。
四是抓供需對接。通過深化產學研對接,大幅縮短成果供需雙方的距離。依托“半島科創聯盟”平臺,常態化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去年發布企業需求1500余項,向企業推送有效成果近1600項。全國首創“云端研發”模式,建立云上研發中心近2500家,70%研發活動由產學研促成。堅持以賽為媒,建立“揭榜”攻關快速響應機制,連續兩年爭取到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承辦權,去年來自全國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的115個高科技項目在青匯集,一批成果達成合作意向、實現落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