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城市吸引力,山東各地頻頻“上新”!
剛剛過去的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發布“國內游客心中最美好的濱海休閑城市Top10”,青島、威海入選。作為典型旅游城市,“紅”了多年,仍是“最美好”,青島、威海到底有何魅力?
在青島,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搖身變成可逛、可玩、可夜游的時尚文旅新地標,新業態百花齊放,各類文藝活動輪番登場,搖滾樂、沉浸式話劇、Live演出等隨時上演;威海將圍繞“陸上自駕+海上環游”布局,升級千里自駕游威海、千里海上觀威海、愛在威海等文旅消費載體,提供覆蓋全域、全時、全齡的新體驗……除卻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兩座城市保持吸引力的秘訣還在于一個“新”字。
老城區換新面貌,舊商圈孕育新業態,文旅升級打造新項目,時常“更新”,時常制造新鮮感,城市才會一直有吸引力。
現實中,城市“更新”的目標遠不止吸引游客。各地紛紛通過城市更新項目,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同時實現“留人”“招商”。
城市硬件不斷改造“上新”。在濟南,地鐵2號線運行兩年累計運送乘客超7000萬人次,4號線、3號線二期、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加緊施工;在青島,省內目前管線敷設距離最長、提壓換熱工藝最完善的長輸供熱項目竣工;在日照,城市步行道、非機動車道、城市綠道漸次鋪展,加快構建“全覆蓋”的慢行交通系統……立體交通網完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各類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建設投用,極大便利了生活,讓城市更宜居。
大大小小的硬件的更新,撐起了城市的顏值,扮靚了城市的“面子”。在威海,245處邊角空地變身口袋公園,400多個老舊小區煥然一新;煙臺市完成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27處,新建現代化公廁150座,新建改擴建市政道路91條;濟南市今年將抓實3個垃圾處理焚燒發電項目和4個垃圾轉運中心項目的規劃建設,力爭“十四五”末,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突破萬噸……從老舊小區改造到公園城市建設再到垃圾分類處理,城市時時呈現新面貌,居住環境質量不斷提升,“高顏值”轉化為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幸福感。
“軟件”也加緊迭代升級。菏澤市打造“一網統攬”綜合慧治平臺(城市大腦),實現“一網觀全市,一網管全市”,一平臺便可感知政務受理情況、電子證照使用情況等信息;在棗莊,智慧滕州時空大數據平臺將全域范圍內的實景高清三維地圖和各類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讓城市變遷可視化,一張數字地圖便可“看清”一座城……從5G基站、“千兆城市”建設,到智慧出行、“城市大腦”等數字化便民服務,看不見的“數字”基建在優政、惠民等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讓城市更智慧。
“軟件”展現了城市的魅力和底氣,充實著城市的“里子”。3月17日,“2022東亞文化之都·濟南活動年”在濟南圓滿落幕,期間舉辦百余場精彩活動,釋放出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蘊與新時代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刷新了城市文化品牌形象;濰坊市博物館總量達74家,在全市新建成以“超然書房”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6家和一大批小而美城市書吧、書屋、書柜、書角,打造15分鐘城鄉閱讀圈……一場場文化活動“刷”足存在感,打響知名度,不斷擦亮城市形象,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厚植城市文化底蘊,不斷增強城市魅力。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減稅降費作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先手棋”;打造智慧審批服務品牌,推動更多服務事項簡易辦、自助辦,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路、少操心……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不斷細化實化的服務措施,讓城市越來越“友好”,務實高效的氛圍引得企業接連落戶。
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時常“上新”,城市將變得更宜居、智慧、友好,城市的“吸引力”也將更加具體可感,讓有更多人群、更多企業來到城市、扎根城市,在城市閃光。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彤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