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穩經濟·促發展 | ?青島綠色城市建設凸顯“試點效應”
在綠色金融、綠色建造、綠色生態、綠色生活四個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經驗
青島綠色城市建設凸顯“試點效應”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綠色低碳是推動城市補齊發展短板,推動城市更新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2023年是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起步之年。3月20日至21日,全省建筑節能與建設科技工作會暨綠色城市建設現場會在青島召開,會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與16市簽訂2023年度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發展目標責任書,合力為全省城鄉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在會上獲悉,作為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青島在綠色金融、綠色建造、綠色生態、綠色生活四個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經驗。“自啟動試點以來,青島堅持把試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頂格推進,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集中研究問題和推進工作。同時還不斷完善系統化的政策制度保障體系,研究編制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規劃等6個專項規劃,先后發布綠色金融、海綿城市、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等64個政策文件,形成制度支撐合力。”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
“三分戰略,七分執行”。有了頂層設計,執行落實更為重要。據悉,青島把握“片區、平臺、項目”三大關鍵,著力構建一個“點面結合、協同聯動”的推進格局。重點在環膠州灣核心區域布局建設上合示范區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驗區、郵輪母港綠色港區、西海岸新區零碳先行區、中德生態園零碳園區、奧帆中心零碳社區。此外還緊抓項目載體,培育一批以零碳產業園、零碳工廠、零碳社區為代表的綠色城市建設標桿項目,推動產學研資深度融合、落地轉化。
有專家認為,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核心,建設生態宜居、低碳綠色城市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在綠色城市建設過程中,青島注重與城市更新建設、人民生活體驗相結合。開展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核心區(如意湖周邊10平方公里范圍)、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航運貿易金融融合創新基地(海辰園)、青島中德生態園未來城D2組團、青島國際郵輪港區啟動區、嶗山生態健康城(大北海片區)5個綠色生態城區創建,創建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萊西市夏格莊鎮兩個綠色生態城鎮。去年全市新增綠色建筑2470萬平方米,推廣超低能耗建筑13.7萬平方米。此外,青島還連續7年將既有居住建筑節能保暖改造列為市政府市辦實事,累計已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保暖改造4100萬平方米,年節約能耗2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55萬噸。
按照綠色建筑三星標準設計建造的紅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金融也正成為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試點以來,青島搭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金融協同的合作機制,成立綠色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分門別類制定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建立“金企通”等信息共享平臺,將綠色信貸領域項目列入授信“優先支持類”,打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多模式支持的“組合拳”。在全國首創綠色建材保證保險、“減碳保”建筑節能保險等新險種,助力綠色城市建設。
記者采訪獲悉,2023年全市將結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聚力開創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深入推進舊城舊村改造建設、市政設施建設、停車設施建設、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各大攻堅任務,扎實辦好民生實事,更好滿足群眾高品質、多樣化生活需求。同時,大力開展智慧低碳轉型行動,塑強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快行業數字化轉型,深入開展全國智能建造試點任務。啟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二期建設。建成省內首家住建領域國家級數字檔案館。促進行業綠色化發展,放大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效應,積極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不斷提升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綠色城市總結驗收成果,持續深入推進綠色城市建設,協同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智能建造試點等國家級試點工作,研究制定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等政策,構建由綠色建筑向綠色城區、綠色城市宏觀發展格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