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觀瀾|新時代、新農人為中國飯碗多裝山東糧
“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山東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成為山東新時代“新農人”齊心一致的方向。
在青島,平度市青豐種業侯元江團隊培育的“青豐1號”“青農2號”等小麥品種均已成為國家良種推廣補貼項目主推品種,在山東省累計推廣面積達600萬畝。
在泰安,岱岳區岳洋農作物合作社社長薛麗娜帶領團隊歷時十年培育出適宜山東高肥水地塊種植的小麥新品種“禾元376”。此外,薛麗娜團隊還建立農技推廣試驗示范基地,與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
在臨沂,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德東為農戶托管土地2萬余畝,通過培肥地力、種植“濟麥22”“登海605”等優質小麥、玉米品種,去年畝產基本實現了“噸半糧”。除了種好糧,魏德東還在謀劃如何推進糧食生產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
在德州,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場主、90后碩士何石寶,與公司引進的20多位高學歷“農場主”一起,建起16個種養循環生態農場。另有數以萬計高學歷新農人,在德州的田野間從事糧食生產和深加工、智慧大棚種植、農產品電商直播以及食品領域研發等工作。
山東新農人,不勝枚舉。山東新農事,比比皆是。
正是像薛麗娜、侯元江、魏德東、何石寶這樣的新農人多了,中國飯碗中才裝上了更多的山東糧。據統計,2022年,山東糧食總產1108.76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2022年山東糧食增產8.62億斤,占全國總增產量的11.6%。山東,用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出了約占全國8%的糧食。2022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在2020年率先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基礎上,達到1.2萬億元,穩居全國首位。沿黃“齊魯糧倉”,處處好“豐”景。
正是新農人多了,山東鄉村產業振興才大有可為。在過去的五年中,山東創建沿黃小麥、沿黃肉牛等6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濟麥”“齊黃”“登?!钡茸魑锲贩N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今后五年,山東還將梯次培育7-8個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0家左右。
正是新農人多了,山東種子“芯片”才做得更強。2022年,青島市新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中,肉兔、白羽肉鴨等特色品種打破國外壟斷。來自荷蘭、日本、韓國的多家國際化種業跨國公司紛紛在青島設立了總部或分支機構。今后五年,山東將開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推進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和良種工程,推進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正是新農人多了,山東問鹽堿地要糧食才更敢闖。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山東建成了國內首個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今后五年,山東將抓好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挖掘鹽堿地潛力,探索黃淮海地區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的新路子。
正是新農人多了,山東鄉村生態振興、文化振興才一派水色山光。山東諸城大柳家莊的整村屋頂光伏項目,不但讓村民由此獲利,也把綠色發展觀變為現實:綠色電力、綠色蔬菜、綠色交通、零碳排放……無限可能。青山環抱,綠水環繞,是鄉村最美的底妝。過去五年,山東累計建設省級“美麗鄉村”2500個,“美麗庭院”287萬戶。
新農人紛紛逐夢齊魯大地的背后,是山東科技改革雙輪驅動的結果。五年來,山東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居全國前列,一大批高素質農民成為“田秀才”“土專家”。據統計,山東全省11萬余名基層人才通過“直評”取得中高級職稱,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270萬人以上。為了吸引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山東還積極筑巢引鳳,濟寧市率先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試點,目前已帶動農民增收6億元以上。
此時此刻,兩會時間,山東有關糧食生產的專項行動——“萬人下鄉·穩糧保供”農技服務行動正在齊魯田間打響,1.8萬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民并肩作戰在春管春耕春種的戰場上。
全國人大代表、新時代“新農人”魏巧說,“我覺得和總書記這一次的交流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農業的決心和信心”。“當我回憶從城市回到鄉村的那一段經歷的時候,總書記看我的眼神,感覺跟當初父親對于我的期待、那種認可或者是那種期盼是非常相似的”。誠然,正是這樣一種期待、認可和盼望,給了新時代“新農人”做好農業的決心和信心。
期待是最好的認可,召喚是最重的囑托。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這是總書記賦予山東的時代使命,也點燃了無數山東新時代“新農人”的夢想與激情——耕耘“齊魯糧倉”,為中國飯碗多裝山東糧。
文|馮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