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艘拖輪齊幫忙,歷經7小時!國內最大海上原油加工廠在青挪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能裝40萬桶油、油處理能力達到3.5萬桶、氣處理能力1.2億立方英尺……這樣一只國內最大的超胖“企鵝”,想要挪動位置,需要五艘拖輪幫忙。在山東港口青島港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全力支持協調下,五艘拖輪前往中海油碼頭“企鵝號”的停靠位置開始作業,在青島引航站引航員的統一指揮下,歷經7個小時密切協作,圓滿完成“企鵝號”FPSO平臺的移泊作業。
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是集原油生產、存儲、外輸等功能于一體的海上原油加工廠,具有抗風浪能力強、適應水深范圍廣、儲卸油能力大以及可轉移、可重復使用等優點,已成為全球海洋油氣開發的主流生產裝置。
“企鵝號”被稱為“海上石油工廠”,油存儲能力40萬桶、油處理能力3.5萬桶、氣處理能力1.2億立方英尺。山東港口青島港輪駁公司接到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企鵝FPSO移泊項目”作業任務后,多次組織召開現場會,兩次組織業務人員、指導船長、拖輪船長到現場勘查。經過大家討論和多次推演后,確定了最終的帶纜方案和移泊作業方案。
作業開始,第一批的三艘拖輪就位后,“亞洲十二號”輪3名水手在船頭嫻熟地將三根纜繩固定在卸扣上,高強度55噸卸扣是連接拖輪與“企鵝號”的重要工具。一頭是拖輪主拖纜,另一頭是“企鵝號”的2根龍須纜。船長管延慶精準操作,確保“企鵝號”與本船的位置相對固定。隨后,“企鵝號”緩緩地離開碼頭岸壁,由于風流的影響,“企鵝號”有發生緩慢旋轉的趨勢,“亞12左龍須纜帶力,寰宇6號纜繩向左帶力,亞10做好準備”,隨著引航員李磊的指令,各作業拖輪及時調整,避免了平臺旋轉造成的隱患。
兩小時后,第二批就位的“青港拖9”輪開始帶纜。“拖9纜繩已帶好!”船長單巖向引航員報告后,所有參與人員懸著的心才稍稍落了地。由于“企鵝號”是筒狀,無法直接靠泊碼頭,需要一個“靠背”——隔離駁連接,“青港拖28”輪船長周廣堯細心操作,精準對應上“企鵝號”的四個帶纜位置,完成隔離駁與“企鵝號”的固定連接。
“左側纜繩已收緊”“右側纜繩已收緊”,隨著“寰宇六號”輪船長許效志和“亞洲十號”輪船長崔洪泉的應答,六根固定纜繩全部收緊,“企鵝號”成功靠好南碼頭。在場所有人終于長出了一口氣。歷時7小時,終于完成了這只“企鵝”的搬家任務。這是山東港口青島港輪駁公司與青島引航站又一次圓滿完成的海上大型“異型”船舶的移泊作業。(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