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河片區“更新”新進展:四個未改造社區搬遷協議簽約率達99.3%
張村河片區:攻堅“進行時”煥新“加速度”
7000余戶居民享受城市發展紅利,四個未改造社區搬遷協議簽約率達99.3%
記者探訪
青島市最大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工作又有新動向——
實施城市更新建設攻堅戰,抓好張村河北岸160萬平方米非民房建筑拆除、南岸4個安置區建設,啟動張村河北岸2個城中村改造……7月26日下午,在青島市舉行的第二期區(市)黨委“書記擂臺”賽上,市政協副主席、嶗山區委書記張元升介紹了關于張村河片區改造提升工作的新一輪計劃。
作為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重頭戲”,今年以來,嶗山區全面啟動張村河片區的改造提升工作,12個尚未改造社區中的張村河南、劉家下莊、李家下莊、孫家下莊社區率先發力,僅用時70多天,搬遷協議簽約率就達到99.3%。舊城舊村改造這項歷史問題遺留多、解決難度系數大的攻堅行動在嶗山區跑出了“加速度”。
張村河片區改造提升全面提速。
改出群眾生活的幸福底色
“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城中村改造作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重點工作,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既要全力推進,又要穩扎穩打,確保干一個、成一個,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7月2日,市委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城中村改造推進工作專題會,并在會上為城中村改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調”。
“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也是嶗山區推動張村河片區改造提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以來,嶗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堅持民生至上,主動為群眾算好“經濟賬”,確保把每一項工程都打造成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樣板工程。
張村河片區改造“進行時”拆遷前
已拆遷社區的群眾嘗到了甜頭,待拆遷社區的群眾有了盼頭……改造提升工作啟動以來,張村河兩岸7000余戶居民感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劉家下莊村民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5月,劉先生一家正式簽訂了搬遷協議。“我們家選擇房屋補償,兩處宅基地置換了四套70-130平方米不等的房子,父母一套、兒子一套、女兒一套,我們兩口子自己住一套。”村里的房子拆遷不久、安置區建設剛剛起步,劉先生已經開始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看著相距不遠的高品質居民小區,在過去,我們村里很多家庭都只有眼饞的份兒,尤其是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三代人同住一套小房子,大家都在期盼這一天的到來。”
拆遷中
除房屋補償外,針對社區拆遷工作,嶗山區還同步推出了貨幣補償方式供群眾選擇,原以為選擇貨幣補償的村民應當不在少數,但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結果恰恰相反。
“大多數村民都選擇了房屋補償,待安置房建好后再遷回來。”劉先生告訴記者,他與身邊朋友交流時了解到,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房屋補償。這背后,是村民們對村子及張村河片區未來發展的一致看好。“除了周邊的居住環境,大家過去常常為教育、醫療等民生配套項目不夠完善而發愁,而區里今年以來的一系列舉措都在表明,這些民生短板正逐一被補齊,我們對未來的張村河充滿信心、滿懷期待。”
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信心與期待,張村河片區的改造提升改出了群眾生活的幸福底色。
拆遷后
改出產業集聚的平臺空間
正如村民們所看到的,伴隨著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張村河片區一個個民生項目、民生工程次第入席。
優質的教育資源在這里加速集聚。除了在2021年完成張村河小學的改擴建外,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項目、車宋安置區西側配套小學項目等均在穩步推進。其中,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項目初中部主體結構已完成,正在開展教學樓局部二層及車庫結構施工,小學部已開始清理地上附著物;車宋安置區西側配套小學項目也已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正在建設中的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青島醫院項目。項目方供圖
醫療康養資源在這里加速擴容。當前,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青島醫院項目已進入到清槽和基礎墊層施工階段,正在按照工作節點全力推進;嶗山區公共衛生中心項目規劃建設的嶗山區疾控中心、婦幼醫院等,目前也已順利啟動施工。
不單單是民生項目、民生工程,對于張村河片區的未來,嶗山區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謀劃與布局——產業。
與兄弟區市相比,土地資源稀缺、發展空間不足一直以來都是制約嶗山區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張村河片區占地面積約1798公頃,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無疑將為新興產業在此落地提供大量土地空間。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嶗山區按照“區域統籌、連片開發、產城融合、整體配套”的原則,一邊加快盤活低效用地,一邊導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端新興產業,確保拆出一片新空間、發展一片新產業。
記者從嶗山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總指揮部辦公室獲悉,根據規劃,嶗山區將在這里打造鏈接世界的科技創新基地、國家級金融科創區、山東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青島市“四新”經濟示范區,著力建設成為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先行示范區,國際化品質新城形象的集中展示區。目前,嶗山區已完成張村河兩岸及株洲路片區產業策劃及規劃提升方案、張村河兩岸啟動區等重點片區場景化精細化的城市設計。
引來一個個優質產業項目次第入席,張村河片區的改造提升改出了產業集聚的平臺空間。
改出城區發展的奮進力量
產業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發展高度、進度和速度,之于嶗山,張村河片區產業空間的釋放,為高質量發展集聚起澎湃勢能。
20多年來,嶗山區南部,金家嶺街道等沿海一線發展迅猛,成為城市的中心區;嶗山區北部,尤其是中韓、北宅、王哥莊等街道,則多以鄉村為主,與城區的產業布局基本“割裂”——在這里,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亟待破局。而加速改造提升的張村河片區就是一個不錯的切入口。
打開地圖,不難發現,張村河片區所在的區域稱得上是嶗山區的南北相承之地。張村河以南,金家嶺金融聚集區集聚金融機構和類金融企業總數早已超過1000家,眾多高端金融機構的落戶,豐富了嶗山區的金融業態,為嶗山區高水平打造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核心區提供了基礎和支撐;張村河以北,坐落在中韓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株洲路片區則正引來高端創新項目不斷落地,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創新主體持續增加,更北部的農村區域則正在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改造提升后的張村河片區,向南可以推動金融產業空間擴容,為金家嶺金融區的發展提升空間承載力,滿足中長期內嶗山區金融業集聚發展的空間需求;向北則可以引來金融“活水”持續澆灌實體經濟之樹,為嶗山區主導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空間載體與金融支撐,繼而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帶動嶗山北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加快打造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區。
人才是富民之基、發展之源。除產業外,張村河片區的改造提升,還將為嶗山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這里將隆起人才高地,為產業發展賦能。今年5月,在嶗山區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國際人才社區推進計劃正式發布。至2025年,嶗山區將結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在張村河片區的中心地帶打造集居住、工作、休閑、消費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人才核心聚集區,重點建設“一園、一街、一基地”——結合張村河景觀設計,高標準打造長2.3公里、最寬400米的高品質濱河景觀公園;打造長1.3公里、集聚咖啡館、酒吧、購物中心等多元業態的國際化時尚活力商街;建設形成集科研孵化、居住生活、商務休閑于一體的“一站式”基地。
不負民心所盼,釋放產業空間,眼下的張村河片區正撐起嶗山區的美好未來。
整合力量系統性推進
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正是基于張村河片區改造提升帶來的諸多利好,今年以來,歷史問題遺留多、解決難度系數大的張村河片區改造提升才得以順利推進,并創下了“70多天,99.3%搬遷協議簽約率”的紀錄。
記者了解到,為了將這項工作做好,今年以來,嶗山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更是多次強調,要積極傾聽群眾聲音、發動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
在7月23日嶗山區舉辦的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半年工作“亮績”擂臺暨工作務虛會上,張元升強調,“全區干部隊伍的精神狀態怎么樣、作風能力怎么樣,嶗山的發展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作用舉足輕重、不可替代。”這就要求“關鍵少數”們以高度清醒的政治自覺,更加清楚地把握大局、抓住大事,對大局大勢要清楚,對職責定位要清楚,對思路打法要清楚。
要以善謀全局的系統觀念,更加妥善地把事干成、把事干好。
其中,系統觀念體現在謀事上,就是要善于統籌全局、兼顧各方。張村河片區的開發建設本身就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立足當下,統籌好安置區建設、功能配套和產業發展等,也要為未來發展留白,在沒研究透、謀劃好之前不要急于開發建設,舍得把好的資源留給子孫后代。
系統觀念體現在干事上,就是要善于抓大放小、重點攻堅。每一個常委、副區長手頭的工作都是千頭萬緒,每一件都要抓好、都要管好,但絕不是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須找準主要矛盾、抓住關鍵環節,并根據輕重緩急,合理調配時間、精力,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系統觀念體現在成事上,就是要善于攥指成拳、協同作戰。今年以來,張村河片區聯系22個企業(項目)考察投資事宜。這些招商引資項目,從意向、簽約、審批,到開工、建設、運營,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來,打好協作戰、配合戰,樹牢“一盤棋”思想,集中力量辦大事。
要以高效執行的工作作風,更加有力地推動落實、攻堅破題。
“關鍵少數”們應聚焦重點任務強執行、抓落實,立足當前工作重統籌、抓落實,著眼決勝全年勇攻堅、抓落實。嶗山要打好城市更新建設提速增效攻堅戰,尤其是張村河片區,要強力推進張村河片區改造,在做好張村河南岸4個社區搬遷收尾和安置區建設的同時,全面轉入張村河北岸160萬平方米的非民房建筑拆除工作,適時啟動張村河北岸2個城中村改造,力爭“三年任務、兩年完成”。
此外,還要以知責擔責的責任意識,更加自覺地履職盡責、擔當實干,答好爭先創優、為民造福、服務發展、難題破解“四張答卷”,始終保持“趕考”狀態、強化“答卷”意識,用知責擔責的行動,努力向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答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照片除署名外均為中韓街道辦事處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