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5日訊 3.565平方公里有多大?大致估算,這相當于4.7個青島中山公園的占地面積,而這也是交警市南大隊隧道中隊的轄區范圍。據介紹,隧道中隊轄區覆蓋67條城市道路、10個社區,以及多處老舊小區、商超、學校、農貿市場和醫院等。而如何在復雜的轄區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無異于“螺螄殼里做道場”。
1月5日上午,觀海新聞記者在四川路23號停車場看到,往來車輛停放有序,場外未見違章停放車輛。司機魯先生告訴記者,原先,自己常常在附近轉好幾圈才能找到停車泊位,如今,停車場建成后大大緩解了周邊居民的停車需求。據了解,這里原本是一塊荒廢的閑置空地。隧道中隊經前期調研討論后,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將此處改建為停車場,約有泊位300個。收費標準為小型車半小時2元,一日20元。

四川路23號停車場。
“今年,中隊利用轄區四川路23號、觀城路78號兩塊閑置空地,新建兩處停車場,共計新增泊位800余個,同時,還在轄區施劃了260多個路內機動車泊位,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交警市南大隊隧道中隊民警黃克鎮介紹,今年,隧道中隊把解決老城區“停車難”問題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根據轄區特點,深挖道路資源,多措并舉破局老城區“停車難”。
此外,為規范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的停放,隧道中隊還在轄區內施劃電動車泊位180余處。下一步,中隊還將在臺西片區的部分區域組織實施道路“微循環”,進一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并合理增設停車泊位。
記者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了解到,今年來,青島交警深入開展停車管理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深度挖潛停車資源,持續優化路內泊位設置,做到“應劃盡劃”,先后對160余條道路、600余處路口實施了精細化交通組織,對162處老舊開放式居民小區實行了交通“微循環”調流。重拳整治停車秩序,科學分析出全市老舊城區、學校、醫院周邊等83處易堵熱點區域,針對性確定了109條重點管控道路,新增共享泊位和路外泊位3.5萬個,道路通行秩序明顯改善。(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