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的2022】手語老師王建民:用手"說話"48年 讓更多人了解手語
【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李倍 攝影、視頻 張力偉
“只要我的手還能動,腦子還能跟得上,我就會一直做下去。”王建民說這話時神情嚴肅,眼神里充滿篤定。
都說人生短短數十載,在王建民過去的人生中,“王老師”這個稱謂占據了他生命長度的絕大多數。時間的指針回到48年前,18歲的王建民第一次站上講臺,面對臺下這群說不出也聽不見的學生,他在黑板上寫下一行字:“大家好,我叫王建民,是你們的老師。”
那個冬日的清晨,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教室,隨著一個一個粉筆字在黑板上飛速書寫,王建民特教老師的生涯正徐徐展開。可彼時的他還不懂手語,一節課下來,王建民清楚的認識到,想要長期和聾人交流,手語是必須要學好的語言。
從常人的角度出發,王建民更能體會聾人的不易,手語的普及率不高,這讓聾人在看病就診、尋求法律幫助時困難重重。40多年來,王老師不僅教書育人,更時刻利用自己的“特長”幫助聾人們渡過難關。
如今,已經66歲的王建民依然奔波在教授手語和幫助聾人的路上,問及原因,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沉默了半晌:“我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手語,多幫幫聾人這個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這個美好社會的一份子。”
走進“聾校” 他是不懂手語的特教老師
“我在家排行老二,我父親就是一名老師。”王建民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家中有四個兄弟姐妹,只有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可如果說投身教育事業是“子承父業”,王建民卻并不認同,“那個時候當老師可沒有現在這么吃香,但如果不當老師我就得‘下鄉’。”。說起入行經歷,王建民的話語里頗有些無可奈何。
“那個時候我們一大幫年輕人被聚集到一起上培訓班,培訓快結束的時候市里過來挑人,挑的是‘盲校’和‘聾校’的老師。”一聽說要去跟殘疾人打交道,大伙兒都不肯去,50個人的班級,報名的只有3個人,王建民就是其中之一。
這樣一份讓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工作,王建民為何愿意去?“‘聾校’和‘盲校’都隸屬于市教育局,我想著市局的待遇應該能好過區局吧,我就去了。”說到這里王建民笑了起來,“其實后來發現都一樣,但我那個時候才18,想問題比較簡單,我覺得‘聾人’起碼他還能看見我,可能交流起來更容易一些。”
然而事實證明,18歲的王建民想法確實太過簡單,由于不會手語,當他第一次站上講臺時,面對臺下這群說不出也聽不見的學生,他竟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與他們交流。
“還好有個同學走到黑板上,用粉筆‘做’了自我介紹,我一看,就也在黑板上‘介紹’了一下我自己。”在那個冬日的清晨,隨著一個一個粉筆字在黑板上飛速書寫,王建民特教老師的生涯正徐徐展開,也正是那節課讓王建民有了很大的觸動,要想和聾人交流,手語是他必須要學好的語言。
手語也有“方言”差異 他深感聾人生活不易
那個年代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想學手語,王建民只能讓學生當“老師”。“課上我是老師,課下我是學生,從早到晚我就跟我的學生們待在一起,不斷的跟他們交流。”王建民說,“任何一門語言都講究個‘語境’,這就跟學英語一樣,天天跟‘母語者’待在一起,很快就能掌握他們的語言。”
這樣的“沉浸式”學習,讓王建民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掌握了手語,但同時也讓他深深感受到聾人的不易。
“我的學生里有一些是后天導致的,他們不要說跟外界交流,就是跟自己的父母有時候都很難溝通。溝通不了,他們就來找我,讓老師幫忙開導一下。”王建民說,正常人中很少有人會將手語當做一門語言來系統地學習,懂手語的人少,他們與外界交流起來就更困難,“比如說找工作吧,聾人能選擇的就業面很窄,因為大家都覺得沒法跟他們溝通。”
不僅如此,由于每個地區的手語表達方式都不相同,聾人和聾人之間有時也會出現交流困難。
“你知道手語也是有‘方言’差異的嗎?我們所說的自然手語,就是地方手語,很多詞在地方手語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手勢。”王建民說,有時即使是兩名聾人在交流,也會因為“方言”差異而互相“看不懂”。“本來懂手語的人就少,表達上再不一樣,這些年來我就覺得聾人太難了,這個群體太難了。”
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他是聾人的“翻譯官”
擔任特教老師42年,在聾人眼里,王建民不僅僅是老師,更是聾人們無聲溝通的橋梁。
在王建民的手機里,有七八個聾人交流微信群,每個群里的人數少則100人,多則200多人,一旦遇到困難,聾人們就會“艾特”王老師尋求幫助。
“有人要打官司,有人要看病,有人要找工作,各種各樣的事情,生活里的方方面面。”與聾人接觸幾十年,王建民了解這個群體的不易與艱難,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做聾人們的手語翻譯,似一座橋梁,架在有聲和無聲世界之間。由于涉及到多個專業領域,有時碰到晦澀難懂的詞,王建民要自己‘消化’再簡單直白地“講”給聾人聽。
“我這門技術是誰給的?是聾人。既然是他們給的,我就應該為他們服務。”王建民說,青島目前約有聾人3萬人左右,可在日常生活中,懂手語并能為他們“翻譯”的人卻寥寥無幾,“前段時間有位聾人得了子宮肌瘤,我卻連一個女‘翻譯’都找不到,情急之下我只能與醫院協商,讓我這個大老爺們進婦科。”
“只要我的手還能動,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能為聾人們再做些什么?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王建民心頭,2007年4月,王建民創辦了青島手語角,為想學手語的人提供免費培訓,也為更多的聾人提供手語咨詢、生活、幫困服務、法律咨詢及普法知識,同時,組織手語志愿者走進醫院開展手語導醫服務。憑借青島手語角,王建民榮獲“2010感動青島十大人物”,2012年,他又被評為“山東好人”。
擇一事終一生,說的大概就是王建民這樣的人。2015年,王建民從特教老師的崗位上正式退休,可他并未就此離開聾人群體,相反,退休竟成了他全職手語志愿者生涯的開始。“你看,這是我的抖音號。”王建民說著拿起手機,視頻里是他四處教學的點滴生活,每一幀畫面都記錄著這位手語老師的篤定與堅持。
“有時候會感慨歲月不饒人啊,18歲那年學手語,學得很快,年輕嘛記憶力好,去年我開始學‘通用手語’,老了,有時一個詞要記好幾天。”說這話時,王建民的思緒或許已經被帶回初入“聾校”的那些日子,他站在教室里,手口并用地講著歷史課本。
“只要我的手還能動,腦子還能跟得上,我就會一直做下去。”王建民說,聊到新一年的愿望,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沉默了半晌,“我希望明年,一些普法宣傳,比如說反詐,能有手語宣傳片,讓聾人也能看也能學,我也想讓更多人了解手語,多幫幫聾人這個弱勢群體,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這個美好社會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