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心,家長放心!李滄這個社區為青少年建起免費的"專屬學校"
【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孫志文)
“來回有校車接送,作業有老師輔導,還有豐富多彩的文體課程,我給兒子報了書法班和街舞班,他一放學哪都不想去,就想來這里。”談起自家樓下的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居民姜冬贊不絕口。
據了解,姜冬所說的青少年教育基地位于李滄區九水街道劉家下河社區,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培訓中心。之所以說它遠近聞名,是因為早在2009年,那個大大小小的商業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年代,劉家下河社區就騰挪近4000平米的場地,專門為社區的孩子們建起了一所“專屬學校”。
在這里,場館、課程應有盡有,師資、硬件樣樣優質,大鼻子校車、籠式足球場一應俱全……而所有的這些,全部向社區的孩子們免費提供!
“孩子好家庭才能好,家庭好社區才能好”
11月中旬的青島晝短夜長,剛過傍晚5點半天色已經擦黑,李村河畔的劉家下河社區告別了白天的喧囂,開啟了夜晚的靜謐。而此時的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內,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三點半課堂上,孩子們正在老師的輔導下完成家庭作業;書法教室里,專業的書法老師正教授學生們運筆技巧;足球場上,小球員們正在教練的帶領下揮汗如雨。
劉家下河社區黨委書記傅大雨是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締造者,2009年,在他的動員下,經過居民的表決,社區專門拿出了一塊地,建起了李滄區東部第一個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從此,社區的學齡兒童便有了一所費用全免的“專屬學校”。
談及創辦教育基地的初衷,傅大雨直言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只有教育跟得上,孩子才能好,孩子好家庭才能好,家庭好社區才能好。”
據他介紹,以前劉家下河只是個邊遠的小村莊,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這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環境美了、居民富了、生活好了,但是教育水平始終停滯不前。
傅大雨:“為了解決教育問題,我就牽頭建立了社區教育基地,請來了教育專家,挖來了藝術專業老師,還配備了大鼻子校車,建設了專業的籠式足球場。我們希望通過專業的人才、完善的設施,來提升社區的基礎教育水平。”
堅持12載,文體課程全面發展
如果說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立,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接受優質教育的平臺載體,那么后續不斷豐富的課程設置,則保障了平臺的教育質量,持續優化了社區的教育服務能力。
據了解,從最初只有書法和美術課程,到現在街舞、武術、拉丁舞、乒乓球、跆拳道、節目主持、課后托管等科目一應俱全,劉家下河社區用12年時間,將這個教育基地打造成了一個媲美專業機構的學習中心。
據了解,基地先后于2013年、2014年獲評“青島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和“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單位”,2017年獲評“青島市示范父母學堂”,并于2020年入選李滄區職工子女“愛心托管驛站”。
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文化藝術教育固然必要,但擁有健康的體魄更為重要。為此,在青島成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之前,社區青少年教育基地就創新性地開展了足球、籃球培訓課程,培養了一大批拔尖的少年足球、籃球人才。
傅大雨:“1999年,我們成立了青島市第一支農民足球隊,后來隨著青少年教育的開展,足球隊開始接納更多小學生、初中生加入,我們還聘請了專業的足球教練,每周一、三、五進行訓練。”
要知道,無論是文化藝術課程還是體育訓練,所有的這些對于社區戶籍的青少年都是免費的,支撐如此規模的基地運作,費用從何而來?傅大雨給出了答案:“全部課程對于社區的孩子是免費的,部分課程對于在社區租房居住的市民子女也是免費的,但是其他社區的孩子,我們會以優惠的價格對外銷售課程。所以,我們不僅不賠錢,反而賺錢。”
采訪當天,家住臨近社區的市民于高潔剛剛給孩子交上下一學年的課程費。據她介紹,她的女兒在這里學習毛筆字快一年了,書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于高潔:“這里的價格很實惠,而且老師很專業,我的兩個孩子都喜歡在這里學習,我們當家長的也很放心讓孩子在這里學習。”
“雙減”政策落實后,如何為孩子營造健康快樂成長的良好環境,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社區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在銜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發揮社會資源優勢賦能青少年教育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李滄區劉家下河社區打造的青少年教育基地,通過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為社區的親子家庭賦能減壓,讓孩子不出社區就能體驗到優質課外教育資源,成為了家長放心滿意的貼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