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非遺泥牛鬧春 平度捏泥人"捏"出一片天地
青島新聞網2月10日訊(記者 任俊峰 通訊員 孫科強 劉軍增)牛年的腳步漸近,高杰的工作室里也起了“牛氣”。
2月7日,記者來到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平度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高杰位于平度市東閣街道大十里堡村的工作室,他正饒有興致地揉捏著泥巴,“準備做一只頭牛!”
話落手起,一小團泥巴在高杰手中飛速旋轉,不足10分鐘,一頭公牛牛頭逐漸有了雛形。“做牛先做牛頭,根據牛頭的形象和比例,再確定牛身和牛尾的造型,最重要的要傳神,賦予其力量感。”
泥巴繼續在高杰手中跳舞,高杰也坦言,自己喜歡捏牛。“咱平度就有火牛標志,我捏的牛就是以平度黃牛為原型,反映平度人民勤勞樸實、昂揚奮進的精氣神兒。”隨著高杰的介紹,不到半個小時,一頭頂著犄角、昂頭擺尾的公牛有了原貌,碩大的眼睛頗為傳神,渾身粗壯有力,“細節上后續還要細細雕琢、最終成型。”
平度自古就沾“牛”勢,田單大擺火牛陣、寧戚扣角而歌后著相牛經,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都發生在平度。揚蹄奮進、勇往直前的“火牛”雕塑,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地標和精神象征。
雖然喜歡捏牛,但高杰坦言,牛塑比豬塑在制作技藝上要求更高。“牛角、牛尾細且長,前期捏制不周,在燒制中很容易斷裂。”高杰介紹,從選土、和泥、捏制、陰干、燒制各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必須謹小慎微,最終要放進烤爐用1200℃高溫燒制12個小時才會最終成品。
在平度有“西城年畫、東城泥塑”一說,高杰的泥塑作品在當地已是一絕。經過40多年的堅守和傳承,高杰捏泥人捏出一片天地,他的作品在全國都很有名氣,他擅長表現農村題材的“鄉土故事”,手法夸張有度,生動有趣,作品屢屢獲獎,2020年,高杰也入選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度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
受姥姥、母親的影響,高杰自小對泥巴情有獨鐘,經常捏一些小動物,16歲他進入平度文化館學習國畫,工作后,他走上了泥塑創作之路,業余時間創作山水畫,并將國畫抽象、寫意、夸張技巧融入到泥塑作品中。和其他的泥塑藝術家的作品不同,高杰的作品特別“接地氣”,玉米地里耕種的農民,街頭賣糖葫蘆的商販,村里鄰居家的大媽,彎腰撿柴的老漢……都是他的創作對象。
高杰說,泥塑是匠活,做個匠人,要有顆匠心。高杰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純手工打磨,制作起來十分復雜。“從選土、篩選、晾曬、和泥,到創作、燒制等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準備。”他去老藝人的窯上無償干活十幾天,滿滿一窯上千件泥塑,他硬是一個人里里外外搬曬,“燒制成功的泥塑,便可永久保存”。幾十年的磨礪,高氏泥塑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個性張揚活潑,形象生動,寓生活哲理于藝術夸張中,表達出生命旺盛的活力。
“我最惦記的是這份傳統手藝能夠傳承下去”。高杰是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平度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他積極帶領協會成員開展平度市非遺傳承工作,創建了“民俗藝術大講堂”“幫戒聯盟”“工匠精神進校園”“非遺文化傳萬家”等四個非遺文化技藝傳承品牌,平度泥塑從業者已經從原來的兩三人發展到十余人,且成功舉辦了平度首次“泥面塑十人精品展”。
平度泥塑藝術家除了在當地展示展演傳承技藝,還赴外地傳播泥塑技藝,吸引了各地藝術家來平度考察學習,為平度泥塑藝術發展搭建了展示空間和傳承平臺。“下一步,一方面我們將繼續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入社區、進講堂等傳習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認識這一古老的非遺技藝;另一方面,還將依托青島市平度鄉土文化發展中心對平度泥塑衍生品進行產業開發,進一步推動平度泥塑走出平度,走向全國,讓平度泥塑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高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