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項創新舉措賦能口岸升級!青島海關助力山東打造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7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關首創的保稅原油混兌調和監管創新舉措通過海關總署備案,為這一模式后續在全國范圍內的復制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按照這種模式,企業可對來自同一或多個原產地的兩種或多種進口保稅原油,在保稅倉庫等保稅監管場所內進行混兌調和,使其各項指標更好地滿足企業生產加工需要,借此可吸引此前在境外完成的混兌環節向境內轉移,助力山東港口打造“進口原油超市”。
“允許自貿試驗區內注冊企業開展不同稅號下保稅油品混兌調和”,是山東自貿試驗區的創新監管措施。日前,在青島海關所屬董家口港海關監管下,中石化董家口商儲公用型保稅倉庫將儲存在5號罐的進口安哥拉“奧冠杰”原油和14號罐的進口加蓬“金當戈”原油,通過管道分別壓入8號空罐,開啟原油混兌調和作業,共計完成混兌原油25.17萬噸。
“開展原油混兌業務,可以保證我們倉儲安全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根據下游煉廠的生產需求,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產品服務。”保稅倉庫負責人閆炳輝說。
據了解,山東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集聚了40多家地煉和石化企業,產能占全國地煉企業產能總量的60%以上。長期以來,各大煉廠從全球采購原油后通常不能直接使用,而是需要先根據不同的生產裝置和產品需求,進行一定配比的混兌調和。此前,我國地煉企業使用的是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混兌的原油,企業資金占用量大、成本較高,在國內開展混兌的需求日益迫切。
對此,青島海關深入省內港口、貿易公司、煉化企業開展專題調研,針對保稅原油混兌調和所涉及的保稅物流管控、原產地認定、完稅價格審定、商品檢驗等海關監管的多個環節,與港口等部門組成聯合課題組,進行可行性研究,制定海關監管方案。截至目前,山東自貿試驗區內青島、煙臺口岸已開展保稅原油混兌調和業務156.4萬噸。在新業務模式吸引下,英國、俄羅斯、巴西等多家世界原油巨頭紛紛在山東投資布局。
山東是我國重要的進口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原油、礦石、棉花、橡膠、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山東省加快構建立足山東、影響全國、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保稅原油混兌調和僅是青島海關服務支持大宗商品貿易的系列自貿創新舉措之一。
為支持服務山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青島海關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創新平臺作用,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圍繞片區目標定位,積極加大首創性、集成性、差異化監管創新制度探索力度,先后推出各類海關監管創新舉措30余項,其中4項在海關總署完成備案,12項入選山東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保稅原油混兌調和、進境大宗商品重量鑒定智慧管理、保稅鐵礦隨卸隨混監管模式、進口棉花“集成查檢、分次出區”新模式等11項創新舉措直接聚焦大宗商品貿易領域。
以進口大宗商品重量鑒定智慧管理系統為例,青島海關借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優化進口大宗商品重量鑒定檢驗監管,海關鑒定人員和檢驗鑒定機構人員均可通過移動端系統實施現場鑒定,各種計重方式可自動計算,系統自動上傳鑒定信息并統計匯總鑒定數據。
“‘智慧鑒定’大幅提高了通關效率,每條船能夠提高工作效率20%以上?!鼻鄭u港前港分公司調度室主任牟雷說,“可別小看了這半小時,每半小時就可以多卸貨3000多噸,港口每年可直接受益超千萬元,進出口企業的通關費用也能顯著降低?!币郧鄭u港進口原油、鐵礦業務為例,每年可以節約鑒定時間約670小時,為港口增加直接經濟效益約四千萬元。
此外,青島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橡膠進口口岸,為助力天然橡膠期貨交易,鞏固拓展口岸天然橡膠進口業務優勢,青島海關與上海期貨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啟動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橡膠監管信息平臺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海關和期貨交易所數據優勢、監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疊加集成,不斷提升標準倉單的金融屬性和流通價值。2020年,關區6家“20號膠”期貨指定交割庫生成標準倉單1.2萬手、12.2萬噸,實際參與交割倉單1.1萬手、10.7萬噸,交割倉單占全國實際參與交割量的92.4%。(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李超 王正直 白興華 欒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