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很焦慮,居家隔離情緒不好……怎么辦?心理專家支了這些招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7日訊 “今年春節號召就地過年,父母很焦慮,怎么安撫他們?”“我朋友在居家隔離,情緒很不好,我該怎么安慰她?”……受疫情影響,大家難免心情惶恐,焦躁不安,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呢?如何幫助奮戰在一線的戰“疫”人員進行心理壓力疏導?對此,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專家為大家提供了一份疫情防控心理疏導攻略。
問:今年春節,青島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呼吁春節期間盡量“就地過年”,我已經連續兩年沒回老家過年了,父母很焦慮,怎么安撫他們?
答:“就地過年”并非排斥親情與團圓,“線上拜年、見屏如面”也是一種時尚。父母的焦慮都與我們子女有關,擔心子女獨自在外過不好年,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等,這就是“心連心”。所以,請給自己的父母送去兩顆“定心丸”吧。第一,報平安:多和父母通電話或是視頻,報平安,拉家常,對父母來說比吃補品還有用,正所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報平安’”。第二,有事做:可以讓父母在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看電視、種花草、聽音樂修身養心,分散一些注意力可以更輕松。
問:又到過年期間,出現新冠肺炎新病例后,家里年夜飯也吃不成了,也不能出門,我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怎么辦?
答:疫情的確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但是換個角度而言,疫情也讓我們改變了以往的一些不良習慣,比如現在抽煙、隨地吐痰的人少了,大家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呼吸道、胃腸道疾病也明顯減少了,各種聚會減少后暴飲暴食、酩酊大醉的人也少了......
疫情防控形勢下,的確限制了和朋友、家人之間物理距離的親近。但“隔離病毒不隔離愛”,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可以探索更多溝通和交流方式,比如在網上同樣可以聚會,還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疫情也讓家人之間更多地噓寒問暖,相互關心,有更多的話題,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所有事我們要一分為二去看待。當然,如果情緒持續低迷,難以擺脫,建議尋求專業的支持和幫助。
問:我朋友在居家隔離,情緒很不好,我該怎么安慰她?
答:幾條小建議送給大家。首先,居家隔離期間,的確可能會出現因不確定感而帶來的情緒反應,比如焦慮或抑郁。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多和朋友聊聊大家的興趣愛好,如果發現適合自己的不妨嘗試做做。第三,如果焦慮明顯,也可以一起做做放松練習。感到焦慮時可以每天做1次,每次約5分鐘:首先找一個舒適的位置靜坐,然后閉上眼睛然后用鼻子來吸氣,用嘴巴呼氣,緩慢吸氣呼氣,默數“一二三四五”,數到“五”的時候緩慢呼氣,這樣從頭到腳漸次放松你的全身肌肉,一個循環下來以后再重復,這樣重復五六次。
問:為什么音樂聽了,運動也做了,還是不能緩解我的緊張和壓力?
答:要達到緩解緊張和壓力的效果,音樂要這樣聽——選一首最喜歡的,反復專注地聽,一定要專注!先聽細節,熟悉后,聽的同時去關注你的內心感受,之后再去覺察你身體的變化,如果能達到余音繞梁,效果就出來了。
運動要這樣做——在身體能適應的范圍盡可能劇烈地運動,時間為30~40分鐘/次,強度為出汗,頻度為3~4次/周。
問:還有其他緩解緊張的方法嗎?
答:你可以試一試:1.把擔心或緊張的事情說出來或寫下來;2.專注地做你感興趣的事情。3.空閑時發呆或做做“白日夢”;4.打開你的視、聽、嗅、味、觸覺去“神游”一趟。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