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地心營救”中的青島地礦力量
一場“地心營救”中的青島地礦力量
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的救援團隊趕赴現場實施救援。
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供圖
1月26日在煙臺市毓璜頂醫院拍攝的山東笏山金礦事故幸存者張某。在事故救援期間,是他寫了兩張紙條向井上救援人員傳遞消息。新華社照片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陳勇 通訊員 于洋
在過去的半個月里,一場“地心營救”般的救援行動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一方有難,八方相助。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任務中,各地專家團隊和設施設備迅速馳援現場,記者采訪獲悉,來自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的一支由25人組成的高精尖團隊在接到棲霞笏山金礦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緊急通知后,也連夜趕赴救援現場。一同派出的還有該院的一臺寶峨BG30鉆機,這臺號稱為“金剛鉆”的高精尖設備承擔了10號鉆孔——生命救援通道之一的開孔鉆進任務,在不到20小時內鉆進堅硬花崗巖18米深,為救援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19日中午接到救援通知,6個小時完成百余噸重的寶峨BG30鉆機的拆卸任務,后又用近5個小時將機器裝車,20日凌晨三點半抵達棲霞救援現場,隨即僅用4個小時完成組裝任務……整個過程馬不停蹄,一刻不歇。“我們工作早一分鐘結束,井下工人就能早一分鐘升井,沒有人提出累了想休息。”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副院長兼總工閆君介紹說。
20日下午3時30分,鉆機正式開鉆。“根據指揮部的要求,我們負責10號鉆孔的開孔工作。開孔對鉆孔的位置坐標、垂直度等精度參數有嚴格的要求,技術人員通過專業設備精準定位,反復校準后,先通過口徑1200毫米的截齒鉆頭開挖上層相對軟弱、較破碎巖層,再下口徑900毫米的鋼護筒,然后通過711毫米的鉆頭繼續向下鉆進。”閆君回憶說,團隊采取兩班倒,不計代價地加大鉆機的鉆進壓力、提高鉆進扭矩,就是為了提高鉆機的效率。
當地的地質條件為十分堅硬的花崗巖,在團隊的通力協作下,最終僅用不到20小時便鉆進18米,而在正常情況下,整個過程需要耗時30個小時,由此為救援工作節省了10多個小時的寶貴時間。
閆君認為,之所以在這次救援任務中有如此迅速的反應,得益于青島地質院在核心人才、先進設備以及技術創新三方面多年的錘煉與深耕。“2020年青島市應急管理局與我院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組建青島市地質災害救援支隊。這是我們的搶險隊第一次參加大型救援任務,對于每一個隊員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他表示,正是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鉆探一線,才能在臨危受命之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與作用。
事實上,一直比較“低調”的青島地質院,在過去35年中承擔了青島眾多重大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和樁基、地基處理、基坑支護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任務,完成的各類地基基礎工程專業施工任務占青島地區一半以上,參與建設了奧帆基地、青島地鐵、新機場、膠州灣跨海大橋、濱海公路等重大工程項目。可以說,幾乎掌握了青島地區所有的地質數據和材料。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院已經形成勘察施工、地質服務、地質勘查、地勘延伸四大產業板塊,持續開創“大地質、大資源、大生態”的工作格局。
“我們的工作還與青島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在2007年就籌建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網絡,具備了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在2019年夏天‘利奇馬’臺風期間,我們的系統發出預警,成功轉移上百名嶗山區居民,避免了次生災害的發生。”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院院長劉洪華介紹說。
隨著近年來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向地下要空間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大勢所趨。要想打造“透明青島”,地質大數據是不可或缺的資料。“未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作用,為青島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作出地質貢獻。”劉洪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