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青企打破國際技術封鎖 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下海”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5日訊 近日,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一種船體垃圾清理回收的水下機器人及其操作方法”國家發明專利證書正式授權下發。15日,國內首個清理回收水下機器人樣機下水展示。
船舶常年航行在海洋中,船體表面會附著難以清除的貝類、海藻,并在船體底部產生銹皮和銹斑。為延長使用壽命,保證安全運行,船舶必須定期進行船底清洗或進塢檢修。以往,我國多采用傳統的潛水員,或船舶進船塢人工清洗附著物的方式,對標的物進行定期清洗,但存在高成本、低效率、高風險、傷船體等問題,最重要的是,附著物清洗下來后,會直接污染海洋。
長期以來,運用水下機器人進行船底殼清洗等服務技術,一直被3家歐洲企業壟斷。為打破國外技術的封鎖和壟斷,青島華興海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在青島藍谷投資成立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專注于環保水下機器人的研發和清洗服務。
目前,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環保水下清洗船底機器人系統”已在多艘科研及商用船只使用。該系統可使用水下機器人(ROV)進行船體、石油平臺的清洗和檢測服務,替代潛水員或進船塢清洗,并同時提供回收清洗垃圾以保護海洋環境。
船體清洗機器人由作業機器人和控制中心兩大主體組成,并用“臍帶纜”進行連接。在進行清洗作業時,從工作船通過絞車將機器人放在海里,在操作人員的控制下,潛游到被清洗船指定位置,吸在船表面,然后機器人向船體位于水下的部分行走。行進的同時,機器人的清潔器(高壓水槍)旋轉工作,所覆蓋的區域即被清洗干凈。船體清洗下來的垃圾被清洗機器人收集并送到專業廢物處理公司進行處理。
除了水下機器人,整套設備還包括操作系統、設備車和高壓系統。其中操作系統相當于人的“眼睛”,集成所有控制系統,可以精準掌握機器人水下運行狀態。該項目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填補我國在此行業中的空白,并與國際上相關技術應用并駕齊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