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落地個性化定制等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 讓龐大數據自由流動
青島啤酒智慧化生產線。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行業的變革,總是與推動時代浪潮的力量有關。
在青島啤酒每小時生產6萬—8萬甚至12萬罐啤酒的生產線上,傳統規模化生產方式“大轉身”。不同瓶型、不同包裝甚至不同酒液的訂單從網絡獲取,在同一生產線上完成灌裝、智能分揀、裝箱、入庫,極大縮短了定制產品的生產周期。而這背后正是緣于在工業互聯網模式下數據的驅動。
多年來,青島啤酒始終是中國啤酒行業創新的標桿。現在,在啤酒工業互聯網領域,青島啤酒又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
不斷自我革新的青島啤酒,正在探索個性化定制之外更多工業互聯網場景落地的可能,讓消費者需求、研發設計、生產、物流、供應鏈等龐大的數據自由流動,驅動更高效的產品開發、供應鏈和生產力,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迭代的樣板。
精準對接用戶需求
對于啤酒這樣一個典型的快消品行業,“上云入網”不只是溯源每一瓶啤酒的生產流通這么簡單,實際解決的是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數據的互聯互通問題,做到市場預測和智能生產調配。
換句話說,工業互聯網最核心特征其實是將用戶需求接入制造全流程。
當下,許多企業已經嘗試了訂單在線化,但很少有人反向思考海量訂單產生的數據如何轉化為生產力。而青啤早在七八年前就開始借助數字化策略開展品牌監測、消費者研究和市場洞察,通過系統終端數據分析逐步替代人工走訪,換取更快的市場反應速度。
如今,青啤每年生產180億瓶啤酒,每分鐘大約4萬瓶,每一個帶碼的啤酒瓶蓋都成了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經銷商的端口。數以億計的數據,經過“超級計算”,可推斷消費習慣和消費趨勢。由此,青啤的訂單系統甚至能夠精確分析未來40天之后某個市場某個產品的需求量,從而調配全國60多個工廠的150條生產線以及近400萬個銷售終端,真正實現按照市場需求快速優化生產和精準營銷。
疫情期間,青啤快速研發上線了遍布全國28個省415個城市的無接觸配送地圖小程序,消費者下單后,系統自動把訂單匹配到經銷商處,由配送員把啤酒送到指定的位置。同時,青啤在銷售策略上也選擇便攜裝產品、新特產品及個性化桶裝酒,更貼近家庭消費場景需求。
這樣一個從線下到線上的場景變化,背后是數字化運營能力和消費者大數據的支撐。
例如,居家防疫期間便攜式包裝更受歡迎、鄰近社區便利店銷量增長、村鎮啤酒消費量大漲,這些有價值的數據都是從后臺系統中獲得的,第一時間幫助青啤調整銷售決策,實現流量引入模式創新、促銷活動模式創新和業務流程模式創新,快速打開啤酒銷售的新局面。
用數據驅動生產
工業互聯網顛覆的還有啤酒生產的邏輯,其典型場景應用是個性化定制。
啤酒講究精心慢釀,從投料、發酵到出廠大約要40天。過去,啤酒廠生產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而現在,啤酒消費呈現口感、風味乃至外觀顏值的個性化差異化特征,消費者需求決定了企業從剛性生產轉向快速柔性生產。
上線已滿一年的青島啤酒私人定制,不僅實現了從啤酒酒液到罐身外觀的完全個性化定制,而且整個定制流程都能看得見、摸得著。在這種工業互聯網模式下,工廠需要頻繁調整產線、配置、物流路線規劃等,調整的頻率甚至以小時為單位,極大考驗了設備、產線、包裝設計、物料、物流等之間的數據互通和生產協同。
正是由于智能工廠柔性生產能力的一步步突破,青啤從最初的3000箱“企業規模定制”晉級到15箱“私人定制”。目前,青島啤酒正在論證起訂量為5箱的可行性,繼續降低消費者定制的門檻。
除了個性化定制場景的探索之外,青啤也在尋求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技術的系統化整體應用,打造被稱為制造業企業標桿的“燈塔工廠”。
車間覆蓋無線網絡,AGV小車取代人工投料,模塊化貼標機實現百余個品種的快速切換,無人值守立體倉庫的貨物流轉日夜不息……今年3月,有百年歷史的青島啤酒廠啟動智能制造升級項目,全面賦予各個設備各個環節智能感知的能力。這家百年工廠精確識別用戶需求,用數據驅動生產的能力正在實現整體躍升。
當前全球“燈塔工廠”總數只有44家,集中在家電電子、汽車、鋼鐵、工業設備、醫藥等領域。未來,青啤將以打造青島啤酒廠“燈塔工廠”為樣板,陸續對全國多個工廠實施智能化改造,越來越多的傳統“巨無霸”流水線將逐步轉型為柔性生產“輕騎兵”。
行業“數字共生”
在青啤看來,工業互聯網不只是自身的個性化、定制化、智慧化實踐,更是一個可以賦能行業“數字共生”的平臺。
作為啤酒行業的領軍企業,青島啤酒將以打造啤酒行業互聯工廠為切入點,建設全國首個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提升企業供應鏈效率,實現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數字化轉型。啤酒花、糧食企業、商超餐飲以及其他上下游企業都連接到平臺,整合全產業鏈,通過工業互聯網共享行業生態及資源,打造啤酒飲料行業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建設啤酒+產業生態圈,以平臺資源實現價值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產業集群概念往往是物理上的“比鄰而居”,而工業互聯網要做的是將分散的上下游企業形成數字生態共同體,真正變為“數字共生”。
以制罐龍頭企業山東奧瑞金為例,其質量控制系統實現與青啤的開放共享,可隨時隨地調取數據,易拉罐完成個性化印制后,不用二次復檢直接進入青啤灌裝車間。
未來,隨著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的拓展,這樣的跨設備、跨系統、跨工廠、跨地區的無縫對接將越來越多,可以打破行業信息孤島,大幅縮短交貨周期,降低庫存和物流成本,實現資源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