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局之下,如何應“考”?中國第一排的企業家在青島達成這些共識…
我們正在經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
當前,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上加變,全球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我們正處在歷史上一個十分關鍵的檔口。
這一重大的歷史變局,無論對全球治理、國家興衰,還是企業發展,乃至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如何應對這場大考,事關企業發展,更關乎中國經濟走向。
8月28日-30日,以“大考下的中國企業”為主題的2020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六屆夏季高峰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領域的知名企業家、經濟學家代表,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用思考和實踐“應考”。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中最小的單元、最有活力的主體。此次高峰會深入探討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如何謀長遠、育新機、開新局,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青島張開雙臂歡迎亞布力,亞布力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青島,這源自雙方的氣質相投與互相懂得。
透過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家群體的視野、格局、膽識、智慧,也看到了中國企業家與祖國同心、與時代同行的堅定信念和家國情懷。
在青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城市對服務國家戰略的責任與擔當,對化危為機攻堅克難的篤定,看到了一個城市在變局之下,與企業家風雨同舟、相互成全的溫情。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企業和企業家是我們的底盤。青島愿為全國的企業家們提供一個開放創新、便利舒心的發展平臺,建設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加優質高效政務服務環境的‘4+1’發展生態,與大家一起,共同打造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共同發揮好青島在推動國內大循環中的‘雙節點’作用,共同建設中國北方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基地,共同推動膠東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在高峰會開幕演講中說。
1
大考之下,活下來就是最大的挑戰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企業猝不及防,生產經營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正面臨生死考驗。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自今年2月以來,持續開展了跟蹤問卷調查,近日發布了新一期《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經營發展影響的跟蹤調查分析報告》。調查結果表明,隨著中央和地方各種支持市場主體政策措施的出臺和落地實施,以及“六穩”“六保”工作的穩步推進,疫情對企業的沖擊面已經呈縮小趨勢,但形勢依然相當嚴峻:
有12.9%的企業表示“影響非常大,可能導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32.6%的企業表示“影響比較大,會造成企業經營困難”;6.1%的企業表示“影響極大,使企業面臨倒閉危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5114.9億元,同比下降12.8%。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9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1個行業持平,31個行業減少。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債合計68.41萬億元,增長6.4%;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20天,同比增加2.5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56.6天,同比增加8.8天。
由于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疫情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更為嚴重,市場需求不旺、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高負擔重等各種困難疊加。
“全世界都在經歷疫情的大考,很多企業可能感受到的是火上的‘烤’。對企業來說,活下來就是最大的挑戰。”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輪值主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高峰會開幕演講中說。
2
應對大考的“企業策”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思想交流平臺,匯聚了中國最具思想力的企業家。成立20年來,論壇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對新一代企業家的帶動力、引領力也越來越強。
在創立20周年之際,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高峰會走進青島,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疫情的雙重疊加。正因為此,本屆高峰會備受關注。
經濟發展之路也好,企業成長之路也好,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免不了爬坡過坎。從改革開放沖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到2001年加入WTO接受經濟全球化的洗禮,從1998年席卷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到2008年全球肆虐的金融危機,從此起彼伏的貿易戰,到2003年的非典疫情、今年的新冠疫情等“黑天鵝”事件,莫不如此。
身處變局、危局之中,關鍵是要有穿透迷霧、直抵真相、善于突圍的智慧與勇氣。
“新時代是信息化時代,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不觸網、不上云,早晚會出局。這是大勢所趨。”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說。
“疫情加劇了地緣政治、加劇了全球競爭,而歸根結底是數字化的競爭和轉型。企業今天面臨很多的挑戰,但數字化的轉型是未來真正的大考,現在的企業要么‘烤成熟’,要么‘烤煳’,數字化成了起點和分界線。”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說。
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東升認為,這次疫情對中國最大的推動,是加速了中國整個社會,包括政府、企業還有個人的數據化進程,就是擁抱科技、擁抱數據,中國可能會率先進入到數據時代。
劉永好認為,對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需要,而是未來產業生態的需要,數字化轉型能夠在危機時刻為企業帶來轉機,也能在企業追求長期發展目標的道路上持續注入動力。
大疫當前,百業艱難,但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
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抓住平臺化、數字化、共享經濟等新機遇,化危為機、逆勢增長,特別是以網絡購物、遠程醫療、網上展會、遠程辦公、遠程教學、無接觸配送等為主要形式的無接觸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企業家和企業,就是在不斷地應對變化中成長與發展的。
3
青島與企業家一起“迎考”
在這個重大的變革的時代,青島能為我們的時代,能為我們時代的企業,能為我們時代的企業家做些什么呢?
青島的選擇是:讓企業分享城市紅利,做企業的“避風港”,與企業共進退!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發展寄予厚望,要求青島建設上合示范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推動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要求山東半島城市群發揮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龍頭作用,特別要求青島發揮港口門戶城市的優勢。
這一切,都突顯了青島在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開放戰略中的獨特地位,意味著在中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階段,青島必須成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
這是青島的責任,是城市發展的機遇,自然也是企業的機遇,“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已經成為投資界廣泛共識。
青島的重大機遇不止于此。既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是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海口,可以說,青島正處在中國經濟南北東西大循環的“雙節點”上,必定會對促進各類市場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循環、聯通發揮獨特作用。企業家來到青島,就是面向膠東半島、面向山東,面向黃河流域,乃至面向中國北方。
世界經濟秩序在重構,誰能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調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確定自己的獨特價值,誰就擁有了對未來產業發展的主動。
青島立足工業門類齊全,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13條產業鏈,聯合華為、騰訊、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15家頭部企業,重點打造中國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依托中國第一、世界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的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依托已經形成的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打造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這些恰恰就是位于當前產業最前沿、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領域,是企業的機會所在。
在“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北方地區必將迎來一個“補課式”的較快增長階段。正在著力推動的由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五市組成的膠東經濟圈,無論是經濟體量、區位優勢還是戰略價值,都具備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的潛質。走進了青島,就走進了擁有3200萬人口、3萬億經濟總量的膠東經濟圈。
“能趕上這個追求偉大復興的時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能與我們的國家、民族同奮斗、共榮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人生價值。青島愿為全國的企業家們提供一個開放創新、便利舒心的發展平臺,一起來迎接這場大考。”
青島張開雙臂,向廣大企業家作出鄭重承諾,發出誠摯邀請,與廣大企業家一起,共克時艱,共創未來,共享榮光!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