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建筑業總產值超1100億元 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迭代
“智慧建造”重構青島建筑業圖景
上半年全市建筑業總產值超1100億元,疫情影響加速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迭代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特殊的年份,青島建筑業在應對疫情的“危與機”中已跑過半程。自3月份建筑行業從“休市期”全面復蘇以來,工地上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熱火景象處處上演。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102億元,同比增長5%,增幅比全省高約5.1個百分點;建筑業實現稅收48.63億元,同比增長1.5%;全市建筑業發票開票額同比增長15.9%,比全市全行業增幅高12.1個百分點。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恢復性增長的“微笑曲線”中,建筑業強勁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充分顯現?!鞍岩咔榈⒄`的時間奪回來”,奔著這個目標而去的上半年,建筑業快速回血得益于地方扶持政策的平穩落地,企業復工達產的蹄疾步穩。與此同時,疫情危機也讓建筑行業頓悟——需要在風險中“強身健骨”。向智能化、數字化、線上化進階的趨勢日益明顯和清晰,全行業在迭代升級中增強“免疫力”、提升競爭力。
讓企業“輕裝上陣”
對于資金密集型產業,足夠的現金流就是建筑企業復工的底氣。疫情期間在紓解企業用工和原料難題的同時,資金“輸血”是關鍵。
上半年,我市利用建筑業保證保險改革(即利用保險替代保證金),累計為建筑業企業盤活沉淀資金17.5億元,有效減輕了建筑企業資金壓力。允許企業暫緩繳存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已累計為44家企業緩繳1744.2萬元保證金。一位建筑企業負責人認為,疫情期間的保證金創新制度,真正讓企業在特殊時期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為合理分擔企業風險,年初青島還在全省率先明確將疫情防控措施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并確定人工費14%的暫定上漲指數。6月底,針對我市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建筑市場人工價格變化,及時調整建設工程定額人工綜合工日單價,合理確定人工費,建筑工程人工單價上漲16%、市政工程人工單價上漲14%,從源頭上服務企業應對疫情影響。
民營力量大有可為
建筑業“半年報”中,有一組數據值得一提。上半年,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約1102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產值355.9億元,占32.3%;民營企業完成產值746.4億元,占67.7%。從中不難看出我市民營經濟的活力,同時也傳遞出青島民營建筑企業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今年相繼發布的省級和市級民營企業百強名單中,建筑企業強勁勢頭也得以顯現。2020年青島民營企業100強中,建筑類企業占比達到四分之一,前20強中就占到8家,入選總數較去年增長較大幅度。其中,青建集團獨占鰲頭,中青建安、中啟膠建、榮華集團等企業緊跟其后。此外,今年青島一建、博海建設等企業也首次挺進百強。山東省民企100強榜單中,4家“青字頭”建筑企業位列其中,占全市入圍企業的三分之一。
長期以來,建筑企業給外界的印象是傳統保守的“大塊頭”,事實上如今在深耕建筑主業的同時,青島民營建企也在積極轉型,投身新能源、新技術等新型業務,此外“向外拓展”的步伐也越邁越大。占據大半江山的民營建筑企業正煥發沖天干勁,無疑會助力建筑業跑出加速度。
“新基建”與“老基建”
當下經濟的興奮點,總繞不開“新基建”,在某種意義上講,它的落地與傳統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看似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融入新基建的能量,似乎透露出基建“新與老”之間的千絲萬縷。
未來在全長9.8公里的新機場高速連接線上,會豎起數百根智慧桿塔,實現路燈、信號燈、交通標志牌、電子警察、視頻監控、交通信息發布屏、5G微基站等“多桿合一”。新基建在為傳統基建賦能的同時,老城區改造、市政道路等傳統基建都將為新基建創造更多應用場景。
疫情的沖擊還加速將建筑業推入現代化變革洪流中——亟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幫助,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智能化改造。而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就是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術,通過BIM的應用實現建設項目資源全過程的有效配置,加速建筑業轉型升級。目前,青島基本實現了BIM在市財力投資重點項目上的應用,后續逐步將成為青島建造的“標配”。
站在新舊建造技術迭代的拐點,青島還在全面嘗試裝配式建筑、“互聯網+安全監管”、建筑工地AI智能識別系統等多種智慧建造模式。隨著城市基建智能化改造精進不休,新動能會源源不斷涌現,建筑業全新圖景就此展開。
(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