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青島的“強基天團”:與國家戰略需求同心同向
解碼青島的“強基天團”:與國家戰略需求同心同向
至少15人通過強基計劃入選北大、清華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近日,強基計劃錄取結束,青島的“強基一代”閃亮登場,備受矚目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強基計劃“天團”至少有15人入選。
“強基計劃”屬于單獨批次錄取,也是高考所有批次錄取中最早公布結果的,一經錄取,就不再參加后續高考志愿錄取投檔。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報名強基計劃?想進入錄取名單要有什么“武藝”,闖過多少關卡?記者采訪“天團”成員,解碼“強基計劃”是如何“煉”成的。
選擇強基首先要甘心坐“冷板凳”
強基計劃旨在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因此從設計之初就對學生有著極高的要求。“試點高校大都把可以申請報名強基計劃的考生分為兩類:一是綜合素質優秀、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二是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五十八中副校長吳峰表示,強基計劃絕不是低分進名校的捷徑,想要報考強基計劃,首先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你是否有進入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打算?是否在高中階段對某些特定科目有強烈興趣或具有一定天賦?是否愿意在同一所大學接受7到8年的培養?是否接受一般不允許主動轉專業的要求?是否愿意未來長期在祖國需要的領域奉獻青春和熱血?
記者盤點發現,首批進行強基計劃試點的36所高校投入的招生專業都是歷史積淀深厚、學科實力雄厚、國家人才緊缺的基礎學科和關鍵領域專業,其中不乏位居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千分之一的優勢學科。但這些學科大多需要學生潛心向學,甘于奉獻,甘坐“冷板凳”。
高考成績過硬是入選“基礎”
按照各校公布的強基計劃山東入圍分數線,清華大學為686分,北京大學678分。“普通批次還沒有錄取,我們估計清華大學在山東的錄取分數線可能在690分左右,雖然強基計劃比裸分進名校分數線低,但也是普通考生遙不可及的高度。”一位高三年級主任說,高考前,學校報名強基計劃的人數不少,但入圍分數線一出,先勸退了一大批學生,另有一些高分學霸考慮到強基計劃的專業限制,放棄考試,選擇參與普通批次錄取。所以全校實際去參加校考的人數,不足報名人數的十分之一。
沖擊強基計劃,高考分數線成為第一道關。在山東省2020年高考685分以上的成績分布圖里,青島五十八中占了10人,位居全省第四名,全市第一。全校三分之二的學生超過600分,為沖擊36所強基計劃院校奠定基礎。高分生里,五十八中王奕淞697分、張馳694分、徐佳鑫691分被北大簽約錄取,連迎凱693分、吳青華690分被清華大學簽約錄取。考了687分的白成海距離錄取線差了一小步,幸好,這個分數剛剛超過清華大學強基計劃的入圍分數線。從小熱愛化學,在家里搭建實驗室的白成海從高中起就有了鉆研基礎學科的志向。“國家也需要基礎學科人才,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研制疫苗就要生物學人才;新能源產業里,電池等都是需要技術突破的方向。”白成海始終記得,在三年高中生活里,班主任高登營常說,要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才是永不過時的選擇。
目前,強基計劃錄取中表現搶眼的學校除了市區的優質高中,還有平度一中、西海岸一中、城陽一中、即墨實驗高中等各區市的優質校。
絕大多數“強基天團”成員都有過奧賽經歷
強基計劃的綜合成績中,高考成績占比85%,校測成績占比15%。多所學校招辦負責人表示,拿到校測“入場券”后,高校將重點考查考生在具體學科的水平與潛力,而不是泛化的綜合素質,對破格入圍考生進行單獨的學科特長考核。
在清北錄取的強基計劃名單里,絕大部分學生都有過奧賽經歷。平度一中學生崔文飛被北大生物科學錄取。高考成績691分的她參加過物理省賽,獲得了三等獎的成績。“后來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就放棄競賽,專攻課內知識了。”崔文飛謙虛地說。采訪中,許多學霸都曾跟記者說過類似的話。五十八中的白成海拿到過化學競賽省三等獎,他自稱成績不好。城陽一中的郝蓉曾學過數學競賽,高考成績687分。西海岸一中的劉鈞祎學過物理奧賽,高考689分。即墨實驗高中的高家樂參加過數學奧賽,高考690分。“高二學了點皮毛就去參賽,成績不理想,只好放棄。”高家樂笑著說,奧數一度讓他很懷疑自己的智商。
雖然在奧賽中沒有突出成績,但學霸們都承認,強基計劃校測,筆試內容很多和競賽知識有關。“奧賽是一種思維方式,學有余力的時候可以去了解一下。”高家樂建議。郝蓉則表示,北大的強基計劃測試面試基本是材料審核性質,重點在筆試。筆試時,難度高于高考,傾向于競賽難度,有的學生沒接觸過競賽,猛一看到題會懵,還有人發現自己只能答上一半題目,心理上出現波動,影響考試成績。其實,競賽的時候能答出一半題,成績就能排到前列。
熟悉時事了解專業給面試“加分”
西海岸一中的劉鈞祎小學和初中都是班長,高中時做班委,在學生會工作。“學校有每周時事新聞播報,我的演講能力是在日常班級管理、學生會活動里練出來的。”劉鈞祎說,對時事熱點保持關注,并有自己的思考,能清楚表達觀點,對自己報考的專業領域、科技前沿有所了解,是通關清華大學面試的“基本素養”。
這些亮點,在五十八中學生白成海身上特別耀眼。采訪中,他的開朗和親和力能瞬間拉近與別人的距離,他講自己的專業愛好時充滿激情,旁征博引地論述基礎學科的發展前景,每個專業詞匯都顯示出他的實力。據了解,高中三年,五十八中每周都有社會實踐機會,被學生們稱作“上天入地”的講座邀請專家和行業領軍人物,從蛟龍號講到神舟飛船,李肇星、張厚英、于海還有諸多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名家給學生開拓了視野。
即墨實驗高中董逸宸高考選的是政史地組合,廣泛讀書,鉆研專業書籍是董逸宸的業余愛好。高考中,董逸宸拿到了687分,通過強基計劃被北大錄取。“政史地不是機械的背誦和記憶,每個學科都有它獨特的學科邏輯,需要我們積極探索、獨立思考。”
競賽獲獎可直接進校測,但是這條路不好走
青島二中學生遲凱文因為拿到信息學國家奧賽銀牌,獲得了清華大學強基校測的機會。同樣獲得信息學國家奧賽銀牌的張藝繽則有雙保險,可以憑借奧賽成績進校測,也可以憑著高考690分的成績參加校測。
如何評價學生在相關學科領域是否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強基試點高校都把標準定在奧賽獎牌上。按照高考保送政策,進入奧賽國家集訓隊的學生簽約保送,不需參加高考。青島二中陳曉琨就是憑借中國奧數競賽的一枚金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不過,這條路能走通的人鳳毛麟角,因為每個學科競賽國家集訓隊只有50個左右的名額。對于多數學霸來說,是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拼競賽,還是專攻課內知識,是一件挺糾結的事。
青島二中殷瑋婧說,高一時,她出于興趣參加了生物競賽的學習,在同一學年拿到了省二等獎。“可那時我的課內成績并不理想,一直都是級部五十名開外甚至一百多名。高二分科,我幾乎沒有猶豫地選擇了自己一直比較擅長且有興趣的物理化學生物。伴隨著各科難度增大,我想,我應該在課內學習和競賽里做出一個選擇。最后,我選擇放棄競賽,專心學習課內知識。”“轉型”之后的殷瑋婧文化課成績逐漸有了起色。從級部五十名到十名,在高三期初考試時,殷瑋婧考了青島地區的第一名。(青報全媒體記者 趙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