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護航企業產權,青島推726條硬舉措
駐市行政審批大廳48個政府部門全部簽署踐諾守信承諾書;推動6個政府部門向企業履行承諾,履約金額達20億元;升級出臺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不予處罰清單2.0版
司法護航企業產權,青島推726條硬舉措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戴謙
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去年以來,青島聚焦產權領域各類矛盾糾紛和突出問題,積極探索依法保護產權的新方法新舉措,推動全市法治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吸引大批企業來青投資創業。2019年全市新增市場主體31.83萬戶,增長10.77%,其中,新增企業12.12萬戶,增長18.08%。今年上半年,在疫情不利影響下,仍實現新增市場主體16.28萬戶,同比增長6.76%,其中,民營市場主體16.16萬戶,占比99.3%。
組織推動堅持三個“頂格”——
全市政法機關出臺54個文件726條具體措施
堅持頂格傾聽。按照依法保護產權、創造讓企業家感到舒服的營商環境部署要求,我市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和項目制度。通過走訪、調研、座談等形式,與企業和項目主體溝通交流,直接聽取意見建議。組織開展“千名干部聯系服務萬戶企業”,從市、區(市)兩級機關選派1000名黨員干部,每名干部聯系服務10戶左右企業,助推民營和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建立聯系企業、走進企業、服務企業長效機制。
堅持頂格協調。建立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任總召集人,市政府辦公廳、市發展改革委、市政法各單位等32個部門組成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聯席會議,配套出臺《青島市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意見》,明確議事規則、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產權保護實際問題。
堅持頂格推進。市委、市政府及時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明確產權保護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市委政法委圍繞保護企業產權研究制定34項舉措,組織全市政法機關出臺54個文件726條具體措施,加大對企業產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同時,我市將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工作作為改革創新考核的重要內容,明確具體考評標準,倒逼依法保護產權責任落實。
疏通堵點實行三個“狠治”——
推動91家失信政府部門全部履約或達成和解協議
狠治“有權就任性”。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等部門制定《青島市重大行政決策民意調查規定》《青島市重大行政決策聽證辦法》《青島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議題合法性審查規定》《青島市重大行政決策專家論證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規范,將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提高公共政策的法治化、科學化水平。堅持從源頭上規范政府履約行為,制定修改進一步規范市政府合同簽訂有關事宜、進一步加強市政府合作協議管理工作等文件。
狠治“新官不理舊賬”。出臺《青島市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實施方案》,首推政務服務踐諾守信“五個一”工程,駐市行政審批大廳的48個政府部門全部簽署踐諾守信承諾書。針對企業反映的“新官不理舊賬”問題,自2019年4月集中開展了黨政群機關履約情況專項清理,推動91家失信政府部門全部履約或達成和解協議,目前履約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妥善處置。集中開展涉政府產權糾紛專項治理行動,梳理因政府失信、政策調整等產生的產權糾紛85起,逐一建立臺賬,實行跟蹤督辦,限期予以解決。
狠治“惠企政策不兌現”。持續推進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督促惠企政策落實工作,公開選聘5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免費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政策解讀等服務,推動政府部門自覺兌現政策承諾。組織開展政府向企業所作承諾未兌現事項清理行動,對省政府反饋的10個未兌現事項進行集中清理,促使6個政府部門向企業履行承諾,履約金額達20億元。
產權保護把握三個“尺度”——
“三個嚴格區分”保護企業和企業家財產權利
把握好政策尺度。我市對按照不同所有制類型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清理,2019年以來分別對照機構改革、現行開放政策、市場化法治化要求、流程再造、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展了5輪專項清理行動,對460余件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評估,對41件地方性法規、35件規章、53件規范性文件提出清理、修改建議。
把握好司法尺度。今年,為支持企業促復工保經營穩發展,我市升級出臺《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不予處罰清單(2.0版)》,規定對涉及11個市場監管行政執法領域的33項輕微違法不予處罰,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為復工復產提供更寬容的制度環境。全市司法機關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準確把握經濟違法行為入刑標準,堅決厘清經濟活動與違法犯罪的“六個界限”;對確需查封、扣押、凍結企業財產的,堅持“三個嚴格區分”(嚴格區分違法所得、其他涉案財產與合法財產,嚴格區分企業法人財產與個人財產,嚴格區分涉案企業負責人個人財產與家庭成員財產),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財產權利,開辟辦理涉民營企業“綠色通道”,切實加強和改進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
把握好辦案尺度。我市出臺《關于辦理涉眾型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實施意見》《辦理涉及民營經濟權益控告申訴案件工作標準》,統一執法辦案尺度。對歷史原因形成的產權案件堅持有錯必糾,及時甄別糾正一批社會反響較大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從嚴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先后開展“昆侖”“云端”等專項行動,搗毀制售假窩點400余處,繳獲假冒國際知名品牌商品數百萬件。落實知識產權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規范調查取證、證據審查、侵權判定程序和標準。在審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時,既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慣例,又嚴格遵循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2019年以來累計審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214件,依法保護了中外當事人的知識產權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