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半年報”陸續出爐,大多實現“轉正”,最大“黑馬”竟然是它!
年中是盤點回顧、展望部署的時候。受疫情沖擊,今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下半年的走勢頗受關注。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雖然累計還是負的,但勢頭不錯,先降后升,實現了“V”形反彈,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蘇,市場預期總體向好。
“基本面”的向好,讓我們對各地的“表現”尤為期待。
連日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發布各自的“半年報”,截至觀象君發稿前,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南等23個省區市發布了相關數據。
觀象君一一整理,發現幾個特點:
一是各地均實現了恢復性增長,GDP增速紛紛“轉正”。23個省區市中有8個上半年GDP增速為負值,15個為正值。
二是中西部地區恢復勢頭明顯好于東部地區。4個增速高于1%的省份全部來自中西部,分別為青海(1.0%)、湖南(1.3%)、寧夏(1.3%)、貴州(1.5%)。
三是位次變動較大。疫情重災區湖北上半年GDP降幅達19.3%,排名由2019年的全國第7位大幅下滑至第11位,受此影響,福建、湖南、上海、安徽4省排名依次上升一個位次;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黑馬”——貴州,在1.5%的逆勢增長下,一口氣超越山西、內蒙古兩個對手,成功晉級20強,創造了歷史。
1
這些強省穩住,“大盤”就穩住了
歷史往往是由英雄創造的。大省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相當關鍵。當然,基數大、盤子大,受到的沖擊就大。今年以來,廣東、江蘇、山東傳統“三強”在防控疫情上不遺余力,經濟發展受到的沖擊較大。
以廣東為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貨物進出口降幅高達11.8%,高于全國5.4個百分點,可以說是“拖了后腿”。
進入第二季度,廣東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好轉。上半年,形成一條經濟數據回升曲線。雖然GDP增速還沒有轉正(-2.5%),但降幅大幅收窄4.2個百分點。因為在全國經濟大盤中的權重很大,因此,廣東為全國經濟“V”形反彈貢獻很大。
能夠連續31年坐穩中國經濟“頭把交椅”,廣東歷經“大風大浪”,但大省就是大省,人口多、市場大、韌性足、抗風險能力強。在12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廣東不僅挺過來了,還實現了華麗轉身,這一次一樣可以。
這么說自然是有依據的。廣東“三駕馬車”的動力逐步恢復。固定資產投資恢復正增長,市場銷售逐步回暖,進出口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7個百分點。
此外,廣東新經濟加快發展與壯大趨勢良好。上半年,廣東新經濟增加值同比下降1.9%,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0.6個百分點;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5.6%,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
當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廣東,自然比內陸地區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風險更高,恢復的難度更大。廣東一些指標仍處下降區間,要彌補疫情帶來的損失仍需時日。
再來看江蘇。2019年,江蘇GDP已經逼近10萬億元,緊緊追趕廣東。今年上半年以來,江蘇的表現絕對算得上可圈可點。GDP增速在“三強”中率先實現了“轉正”,增速達到0.9%,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這對于一個大塊頭省份來說難能可貴。
從主要指標看,江蘇的“半年報”在“三強”是最漂亮的。投資、消費、進出口三大需求逐步改善,回升態勢比較明顯,對GDP拉動作用較一季度均有明顯改善,共同拉動經濟實現了正增長。大部分行業保持回升勢頭,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9%、3.9%、3.2%、3.8%,均高于GDP增速。
此外,江蘇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勢頭良好,為全省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上半年,江蘇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8%、3.1%;互聯網相關行業發展迅猛,1—5月,全省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3%。這些產業的逆勢增長很好地抵御了疫情的沖擊。
再來看老三山東。客觀地說,山東今年來的表現有些出人意料。正在“刮骨療毒”的山東,已經付出了犧牲速度的代價。2019年,山東GDP增速僅為5.5%,低于全國(6.1%)0.6個百分點。
但正當“唱衰”山東之論調甚囂塵上之時,山東“埋頭苦干”,以逆勢增長的優異表現,作出了無聲的回應。
今年一季度,山東GDP增速為-5.8%,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好于廣東。進入二季度后繼續好轉,上半年,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2%,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為全國經濟恢復作出了應有貢獻。
今年上半年,山東加速推進落后產能淘汰,堅決關停散亂污及落后產能企業,經濟結構重化特征有效改善。騰籠才能換鳥。上半年,山東高技術領域投入持續加大,“四新”經濟投資增長18.2%;實施技改項目6592個,工業技改投資增長7.9%。
投入自然有回報。目前,山東新動能培育壯大加速推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9%,服務器、智能電視、半導體分立器件等高端智能產品產量分別增長64.2%、22.1%和10.1%。
工業強則經濟興。疫情防控關鍵期,山東以堅挺團結的工業力量在物資保障中扛起大省擔當;經濟主戰場,山東將這股力量進一步維護好、釋放好,穩住了穿越危機、復蘇經濟的陣腳。二季度以來全省工業持續回升,4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5月增長5.1%,6月則達到7%,創兩年多來最高水平。
困難挑戰面前,最為考驗戰略定力。山東在疫情沖擊下表現出來的韌性足以證明,山東走的路子是對的,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決不能因一時困難走老路、走回頭路!
2
“轉正”,這些地區靠的是什么
身處逆境,才真正考驗“心態”與實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誰心態好、實力強,誰應對困難就有辦法,就有回旋余地,就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上半年,在逆境中實現“轉正”的地區,都各有各的“道道”。
作為“三強”最有力的競爭者,浙江不斷縮小著與山東的差距,追趕的步伐越來越快。今年3月份以來,浙江主要經濟指標呈現逐步回升向好態勢,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上半年,GDP增速實現“轉正”,同比增長0.5%。
同樣是沿海省份,同樣遭受疫情的沖擊,浙江為何能突圍,并實現逆勢增長?靠的就是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深耕。先來看一個報告——由浙江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浙江省經信廳和浙江省通信管理局聯合編著的《浙江省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
報告顯示,2019年,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6228.94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10%。作為數字經濟最活躍、最集中的表現形式之一,浙江省電子商務發展繼續引領全國。數字經濟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金名片”越發亮眼。戰“疫”期間,傳統制造業、服務業受到較大的沖擊,浙江數字技術則大展身手。
在數字技術賦能下,今年上半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其中,高技術增長12.1%,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6.0%,裝備制造業增長2.1%,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
位于大西南的四川表現也非常不俗。上半年,四川GDP同比增長0.6%,比全國高出2.2個百分點,此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投資增速等一系列主要經濟指標也呈現持續回升態勢,好于全國,居全國主要經濟大省前列。
讀懂四川經濟半年報,工業、投資是兩個繞避開的關鍵詞。
其中,工業對四川GDP增長作出突出貢獻。1-2月,受疫情沖擊,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5.2%。隨著復工復產穩步推進,3月當月,這一增速就實現了由負轉正,之后連續四個月單月增速保持在5%以上。
另一個關鍵詞是投資。上半年,四川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0%,其中6月同比增長8.5%,已連續3個月單月增速高于去年同期。而且,絲毫沒有減速的跡象。7月17日,四川省舉行歷年來項目最多、投資最大的一次高速公路招商推介會——33個高速公路項目、總里程約3549公里、總投資約6564億元,投資額相當于過去5年四川交通領域公路、水路項目投建總額。這放在全國,也堪稱大手筆。
四川面臨的發展機遇可以用空前來形容:“一帶一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哪一個都是含金量十足的重磅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疊加之下,四川“心氣兒很高”,發展氣勢如虹。四川與排在前面的河南的差距不斷縮小,到今年上半年僅有3478億元,進位爭先是遲早的事。
此外,福建、湖南、安徽、江西、重慶、云南、廣西、貴州、吉林、寧夏、青海等省區市GDP增速也實現了“轉正”,它們身上的一些好的做法同樣值得學習借鑒。在此,觀象君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3
黑馬,貴州
在眾多省份中,還有一個省份值得大書特書,那就是貴州。
這個深居大西南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奇特,旅游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一直較為滯后。“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這是長期以來外地人對貴州的印象,也是貴州本地人常掛在嘴邊的自我調侃。經濟長期欠發展,使得貴州成為對口幫扶的重點對象之一。
貴州甚至“貢獻”了一個專有名詞——“貴州現象”。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知名經濟學家胡鞍鋼的《“貴州現象”呼吁重大政策調整》一文,文章認為“貴州現象”特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長期在全國掛末、貧困人口眾多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發展環境和體制背景下產生的中國最突出的欠發達現象。
但貴州不認命,不服輸,硬是另辟蹊徑,用驚異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今年上半年,貴州GDP同比增長1.5%,是目前所有23個已公布省區市中增速最高的。
這絕對不是“運氣好”。2019年,貴州省GDP增速高達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2個百分點,“甩開其他省市一條街”。
如此強勢表現,讓貴州成功實現“逆襲”:今年上半年,貴州GDP達到7985.53億元,一下子超越山西、內蒙古兩個對手,成功晉級20強,短短5年間提升了7個位次。
在這個“努力奔跑才能站在原地”的時代,貴州的“逆襲”絕對算得上是奇跡。要土地沒土地,要人才沒人才,不靠海,不沿邊,貴州靠什么?答案是大數據產業。
近年來,貴州發力大數據,獲批建設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闖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的大數據發展創新之路。蘋果、高通、騰訊、華為、阿里巴巴、富士康等眾多世界知名大數據企業紛紛落戶貴州,云上貴州、貨車幫、白云山等本土大數據企業迅速崛起,形成了大數據產業集群。
貴州數字經濟增速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一,吸納就業增速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三,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2019年收入達到1500億元。
大數據產業不僅為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力量,更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也為讓貴州戰勝疫情沖擊下,實現逆勢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上半年,貴州省信息和互聯網增長較快,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452.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93.5%。
憑借大數據產業,貴州不僅摘掉了貧困落后的帽子,還貢獻了一個新的專有名詞——“新貴州現象”。插上大數據產業的翅膀,貴州還將越飛越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2020年剛剛過半,國際疫情依然在蔓延擴散,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還有很多,經濟恢復的壓力依舊很大。無論是得意者,還是失意者,都還不是駐足停歇的時候,必須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求變應變,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