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山〡公開答辯等好做法能否堅持?放心,都寫進文件了!
公開答辯、公開質詢、企業家參與黨委政府有關會議……去年以來,青島決策的大門越打越開,一系列創新舉措讓人津津樂道,紛紛點贊。匯聚民智,集思廣益,青島各項決策部署更加接地氣,有溫度,有熱度,能感知。
有人擔心,這些好做法能不能堅持搞下去?會不會朝令夕改,或者因為主要領導的調整而不搞了?
近日,青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現“開門決策”制度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規定——
研究經濟工作的相關專題會議,邀請企業家、商協會代表參加;
民生決策,邀請群眾代表參與;
專業決策,邀請專家學者參與;
社會治理決策,必須進行風險評估;
公益性決策,原則上實行公開聽證。
其中明確提到:制定重大公共政策,實行公開答辯機制,通過答辯推動政策制定公開化、透明化。
“開門決策”,通過廣泛聽取公眾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既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群眾參政議政熱情,又能充分反映民意、維護民利,還能夠倒逼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青島的一些好做法已經收到顯著成效,此番將其制度化,一方面將對公共政策制定者形成“硬約束”;另一方面,將對民眾心中形成良好預期,進一步激發其熱情,匯聚起更廣泛的民智。
1
企業家、商協會負責人要成“常客”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一段時間以來,青島召開的很多經濟形勢分析、行業或產業發展等專題會議都可以看到企業家、或者是商協會負責人的身影。
2019年12月31日召開的青島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就邀請60多位民營企業家與會,第一時間向他們傳遞城市決策層的新思路。
一直以來,政府與企業似乎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自成體系,獨立運作,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基本“撈不著”參加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不僅難以充分表達意見建議,信息也相對滯后,不利于企業適時做出科學決策。
去年以來,青島不僅邀請企業和商協會的主要負責人列席黨委政府有關經濟工作會議、專題會議,還給他們專門設置發文“戶頭”,讓他們及時看到有關政策文件,構建政企之間真正開闊暢通的“綠色通道”。
為了把這些好做法制度化,此次印發的通知明確規定:召開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及經濟形勢分析、行業或產業發展等專題會議,應認真聽取并吸納受邀參加會議的經濟領域專家、企業和商協會負責人的意見建議。
2
多些“雪中送炭”,少點“錦上添花”
很多政策之所以讓企業“無感”,就是因為沒有把準脈,不接地氣,要不就是“隔靴搔癢”,要不就是“錦上添花”。
在青島,這樣的局面已經大為改觀。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企業到底面臨著怎樣的處境,遇到了哪些實際困難?如果不事先把真實情況搞清楚,那制定出來的政策就是“拍腦袋”、想當然,無法契合企業的實際需求。
在企業全力準備復工之際,青島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民營經濟發展局發布了青島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調查問卷,短短一天時間就收集了450家企業反饋信息。
這份問卷圍繞企業整體情況、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企業政策需求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意見建議等方面設置了5大類、34大項、60小項,重點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青島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企業復工復產的實際困難和服務需求,為青島制定和完善支持民營和中小企業應對疫情措施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2月3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連夜發布《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保經營穩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條條都是干貨,很大程度上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受到企業的極大歡迎。
此次印發的通知明確規定:制定或修訂全市經濟領域相關政策文件,必須突出針對性、指導性,主動了解企業所需、困難所在。對企業切身利益或權利義務有重大影響的,要吸收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商協會負責人參與摸底調研、征求意見等工作;涉及特定領域的,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布局特色,充分聽取地方商協會、律師協會意見。
3
“三民”“三我”將接著搞下去
每年的12月中旬,青島的局委辦“一把手”都會有些“緊張”。因為他們要挨個走上臺“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
2019年12月14日起,青島38個政府部門的“一把手”一一登臺述職,交上一年的“答卷”,接受1萬名市民代表的“批閱”。這已經是青島連續第十一年舉行“三民”活動。
于政府部門而言,“三民”活動是傾聽民意、改進和提升自身工作的重要契機,用心述、傾心聽、真心改,活動成為建設法治型、服務型、創新型政府的“助推器”。
于廣大市民而言,“三民”活動激發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市民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客觀公正地評價部門,著眼大局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活動成為市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平臺。
有意見隨時提,有想法盡管講,有不滿大膽說!
3月5日,青島市委政法委、市委宣傳部、市公安局、市信訪局、青島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出臺了《關于在全市開展“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的意見》,正式向廣大市民征集意見和不滿。
活動一經啟動,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網友紛紛通過新聞媒體、政府網站等多種渠道提出意見。全力暢通渠道,回應百姓不滿。越來越多的區市和部門也開始積極回應,尋求解決之道。一個“全市一家人,有話好好說,有事好商量”的濃厚氛圍正在逐漸形成。
這些好做法都被制度化了。此次印發的通知明確規定:深入開展“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活動和“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發揮網絡在線問政等平臺作用,加強社情民意調查和數據分析,促進“開門決策”線上線下有序對接,拓展“開門決策”廣度和深度。
4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過去,很多事關一個產業、一個行業,乃至全市大局的重要政策都是由少數人,甚至是一個處室的幾個人制定出來的。這樣的政策質量水平可想而知。
去年以來,青島的委辦局們打開大門,“借外腦”,制定政策。
其中,在制定青島創投風投、新能源汽車、機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互聯網教育等領域產業政策時,都以企業提供的意見為政策藍本。
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就是最優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
此次印發的通知明確規定:建立政府委托和購買決策咨詢服務制度,用好國際高端智庫資源,支持本地新型智庫建設,搭建好智庫與決策咨詢聯系平臺,暢通智庫成果報送、反饋渠道,為智庫及時了解黨政決策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動態創造條件。
青島不少部門已經在這樣做了。比如,青島市發展改革委在編制《青島總體戰略構想》《青島市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等重大課題時,就加大了與知名智庫麥肯錫的合作。
此外,通知還要求建立重大決策專業咨詢機制,對涉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擬決策事項,廣泛聽取智庫等專業機構或專家的意見建議,充分發揮其在重大決策中的參謀作用。
5
公開答辯要成“常態”
牽頭市領導帶領相關委辦局負責人坐在臺上,向600多人匯報工作,并回答提問。這樣的公開答辯絕對算得上是青島的一大創舉。
去年從4月14日至6月26日,利用15個晚上,青島舉行了15個攻勢作戰方案的答辯,理清了干什么、為什么、怎么干問題,開闊了視野,找準了穴位,凝聚了共識。
不少答辯人坦言:“壓力太大了,感覺有點窒息。”
為了檢驗15個攻勢的成效,青島又創新采取了公開質詢這一方式,讓牽頭市領導與相關部門走上臺交上答卷,回應市民關切。
如果說,一年前的答辯會是通過“頂層設計”錨定航向,理清干什么、為什么、怎么干的問題;那么今天的質詢會,則旨在總結一年來的成果,查找存在的問題,想透、說清、干實,對攻勢的推進情況進行監督督促,推動攻勢更加高效、有序開展,推動15個攻勢往深里走。
從公開答辯,到公開質詢,是青島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路徑的重大創新,受到各方歡迎。
此次印發的通知明確規定:制定重大公共政策,實行公開答辯機制,通過答辯推動政策制定公開化、透明化。
這就意味著,公開答辯將成為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必經程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將“開門決策”制度化,勢必匯聚眾智群力,廣納真知灼見,凝聚起破解難題、干事成事的智慧和力量,同時,倒逼政策制定者提高決策水平。
如果能堅持走下去,青島城市治理水平必然再上一個臺階。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