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真人视频网站直播下载,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精产国品一区二区区别

皮膚癌的各種癥狀表現

時間:2012-01-03來源:青島健康醫療頻道

 1基底細胞癌

男略多于女,好發于50~60歲。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經常受陽光照射的流露部位為最多見,如鼻翼、內外眥、額、顳、頸等處,發生在軀干者占10%左右。基底細胞癌早期為淡黃色或粉紅色略高出皮面的小結,外表光滑,伴毛細血管擴張,質地硬,常無疼痛或壓痛。如病灶位于較深面者,經過相當長的發展階段后,其外表出現鱗片狀脫屑,之后反復結痂、脫屑,外表出現糜爛、滲血。當病灶繼續增大時,其中 央形成一表淺性潰瘍,潰瘍邊緣整齊不齊,似蟲蝕樣。局部基底細胞癌伴有黑色素冷靜,此小點色素播散于病灶內并相互融合呈棕色、黑色或藍色,稱為色素性基底細胞癌,易與惡性黑素瘤相混淆。但根據其病程長、發展緩慢,常無區域淋巴結轉移等特點,可與黑素瘤作鑒別。臨床上難以區別時應作活檢予以確診。另一方面一種比較少見的硬斑病樣基底細胞癌,呈光滑的纖維斑樣病變,酷似疤痕組織,此外表并無明顯的毛細血管擴張、潰瘍或隆起等改變,但邊境很不清楚;病灶于軀干者多于頭頸部,常于確診時已廣泛浸潤,所幸者此型非常少見。基底細胞癌發展緩慢,主要呈局部浸潤性生長,發生于鼻翼、耳廓的基底細胞癌可浸潤、破壞軟骨,發生在頭皮者可腐蝕顱骨累及硬腦膜。雖然Domaru等曾報道過因此病而發生轉移死亡的病例,但一般基底細胞癌不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有轉移者實屬罕見。

2鱗形細胞癌

一般為紅斑樣皮損,早期鱗形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相似。伴有不同水平的鱗形脫屑和痂皮形成,臨床上常難以鑒別。但鱗形細胞癌常在老年性角化過度、慢性潰瘍及燒傷疤痕等病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表示為紅色、堅硬、高出皮面的結節;當其外表角化層脫落后可愈合結痂,但不久痂皮脫落而現糜爛面,伴有滲液、滲血,起初糜爛面可愈合結痂,但不久痂皮脫落而再向深部浸潤時則形成邊緣略隆起的潰瘍,基底高低不平,呈紅色顆粒狀,常伴有壞死組織及肉芽樣增生,腫瘤質脆,有繼發性感染時常伴有惡臭的分泌物。局部鱗形細胞癌生長迅速而突出于皮面,呈典型的菜花樣塊物。局部則呈蕈樣隆起或疣狀突起,外表無潰瘍形成,稱乳頭型鱗形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相比,鱗形細胞癌發展較快,且易轉移至區域淋巴結,其轉移率隨病灶部位而異,頭面部鱗形細胞癌轉移至耳前、耳后及頸淋巴結者占5%左右,發生于手背者滑車淋巴結的轉移率約為20%位于下肢者腹股溝淋巴結的轉移率為33%左右;發生血道轉移者罕見,肺為最常見的轉移部位。

3皮膚原位癌

故又稱Bowen病。有學者報道,Bowen于1912年首先描述此病。本病好發于60~70歲,男女之比為0.8~1.2:1部位以頭頸部最多見,占44%~54%亦可發生于手、軀干、臀部、肛門及生殖道粘膜、口腔粘膜及甲床等處。發生在受陽光照射的流露部位者約占72%多為單發,亦可有2~3個病灶,表示為淡紅色或暗紅色稍隆起的皮損,外表有許多脫屑及痂皮,病灶逐漸擴大呈邊緣清楚的圓形或環狀丘疹,覆以棕色或灰色厚痂,不易脫落,若強行剝離,則顯露出細顆粒狀或細乳頭狀濕潤面,局部有輕微刺痛感。病程發展緩慢,可持續5~35年不等,很少發生潰瘍,有20%~30%可演變成浸潤癌,約20%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皮膚原位癌合并有其他器官癌瘤者則預后較差。

4乳腺外Paget病

故名之。因本病系大汗腺癌向表皮內播散所致, 1895年Paget首次描述了此病及乳暈濕疹樣癌。故好發于肛周、會陰、外生殖器和腋窩等大汗腺發達的部位。病灶多為單個,少數為多發。與乳腺Paget病相似,病灶邊界清楚,直徑大小自0.5~10cm不等,呈褐色或淡褐色,中央潮紅、糜爛、其外表覆以少許鱗屑或痂皮。發生于肛周及會陰部者可呈疣狀或呈乳頭狀瘤樣突起,患者常感局部瘙癢、刺痛或灼痛,潰破后可并發出血。此病發展緩慢,可局限于局部數年,但亦可發展為浸潤性腺癌而導致致命的轉移。手術切除后容易發生局部復發,其復發率達31%~61%

相關鏈接

上一篇:皮膚癌的早期癥狀 下一篇:沒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亭| 九台市| 莒南县| 交口县| 巨野县| 漯河市| 克什克腾旗| 策勒县| 武鸣县| 南岸区| 永顺县| 新邵县| 全州县| 明水县| 云安县| 平潭县| 如皋市| 达日县| 绥棱县| 安宁市| 沂南县| 台南市| 资源县| 峨山| 山东省| 蒙城县| 缙云县| 天门市| 马鞍山市| 金阳县| 金塔县| 洛南县| 石家庄市| 西林县| 青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竹县| 肃南| 汪清县| 双江|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