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預防小兒脫肛?
時間:2011-12-31來源:青島健康醫療頻道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幼兒一旦生病父母真是焦慮不安,那么怎么預防小兒脫肛呢?小兒脫肛又稱為小兒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出肛門外,多見于5歲以前的小兒,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到了5歲以后少見。小兒為何會脫肛呢?肛腸專家解釋,小兒骶骨彎曲尚未形成,直腸處于比較垂直的狀態,而且比較活動,與周圍組織固定不充分,這樣肛門括約肌負荷量比較大。因小兒肛門括約肌較松弛,若有營養不良和支持直腸的組織變得軟弱的情況,直腸就容易脫出。小兒容易出現腹瀉、便秘、咳嗽、嘔吐等情況,這使腹腔內壓力增加,也會造成肛門脫出。
怎樣預防小兒脫肛?肛腸專家解釋,首先,家長應先了解下小兒脫肛的癥狀表現。脫肛多發生在4歲以內的小兒,疾病初期,小兒排便時有一團紅色的又濕、又軟的腫塊在肛門口,便后自動回縮。反復發作后,腫塊不能立即回縮,必須用手幫助把腫塊回復。如脫出時間過久未能復位,則可發生水腫、出血、潰瘍,造成復位困難,甚至發生血液循環障礙而致腸壞死。
預防脫肛甚為重要。那么怎樣避免脫肛的發生呢?具體要做哪些?
1、小兒應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增加營養、加強體格鍛煉,要使小兒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好習慣,切忌坐便盆時間過長。
2、排便時盡量不取蹲位,小嬰兒或取直著大腿姿勢排尿排屎,或取側臥或仰臥姿勢排便。
3、有便秘小兒,平時應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4、有咳嗽及反復腹瀉的病兒,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以預防脫肛的發生。
專家提醒家長,對經常脫肛不能自行回復的幼兒,必須去醫院進行治療。由于不少小兒脫肛有自愈傾向,所以在治療方面應采取保守療法。手術治療僅限于肛門已松弛,保守及注射療法均無效的個別患兒。孩子健康很重要,家長應時刻警惕,不應拖延不治,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