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7月6日訊(記者 任俊峰)“我們城陽區紅島街道中心小學師生從內心感謝城陽區垃圾分類辦支持的廚余堆肥循環項目,聯結了兒童參與垃圾分類、勞動教育和校園綠化,形成兒童看得見、可參與、有收獲的綠色循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期待以此為載體學習提升開展自然教育的能力,讓垃圾分類低碳循環插上自然教育的翅膀!”6月19日,紅島街道中心小學紀建寧校長與質蘭基金會秘書長張穎溢博士、上海辰山植物園王西敏博士、青島海洋研究會王松林老師等在“從垃圾分類切入自然教育實踐懇談會”上真誠交流。
城陽區紅島街道中心小學從2022年初至今進行垃圾分類-廚余落葉堆肥-生態種植實踐探索已經有3個學期,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校園垃圾分類廚余落葉堆肥站,實現了廚余就地資源化利用。專家們應邀來到校園廚余落葉堆肥站,看見四個不銹鋼堆肥箱里都有不少棕色落葉。堆肥項目負責人肖娜老師如數家珍地介紹說,她帶著小學生們組建了“小小堆肥師”團隊,學生們形象地起名《我們一起來做“大地漢堡”》課,課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主戰場帶到戶外,與藍天白云相隨,以花草樹木為伴,沐浴著陽光,學習著新知,上了一堂與眾不同的勞動課。課上,從垃圾分類知識引入開始,從廚余堆肥的原料、原理、意義、方法步驟等全方位地進行講解,隨后,又讓“小小堆肥師”團隊的隊員們參與堆料配比、測溫、測高、記錄、翻堆、篩肥、出肥等全過程,在這里上真正的勞動課和自然觀察課,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大幅提升,真真切切地感受和理解垃圾分類自然循環的意義。
孩子們對自己的勞動成果特別珍惜,學校的堆肥產品很是搶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設計了以“廢”易“肥”的活動,學生用自己積攢的可回收垃圾換取小伙伴們制作的“有機堆肥”,再次深化孩子們垃圾分類的行動和習慣。
專家們在校長老師的引導下來到堆肥開心農場。為了讓孩子們有機會體驗種植和自然觀察,學校投入建設1500平方米的種植區,春天孩子們播種的蔬果,現在已經長得一片碧綠,得知老師們正在用心地探索藥食同源植物的自然觀察,專家們給予積極的支持和肯定。
質蘭基金會秘書長張穎溢博士表示,紅島街道中心小學從垃圾分類切入自然教育的實踐,把自然教育與垃圾分類生活習慣的養成、自然生態的觀察保育有機結合,提升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和素養。質蘭基金會愿意出資支持肖娜老師參加全國自然教育大會,支持和陪伴紅島街道中心小學探索適宜的方向。上海辰山植物園王西敏博士也表達了積極的支持意向。
當天下午,青島你我創益社工機構的培訓主任封雙老師分享了協同城陽區垃圾分類辦支持學校從垃圾分類切入自然教育、建設自然公園低碳循環宣教基地、開設系列垃圾分類自然研學課程、共創《家-校-社綠色聯動鏈》等具體做法,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