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六月,大幕將啟。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定于濟南舉辦。一場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的生態盛典,將帶著齊風魯韻,拂向五湖四海。
這是一份光榮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2023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花”落“泉城”,既是對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一份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的希望和囑托。
近年來,山東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美麗山東建設為統領,狠抓生態環境保護,積極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氣候變化應對,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生態強省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齊魯大地,總有一處風景,惹人注目、令人傾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何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或許,遷徙尋“歸巢”的鳥兒們,會給出它們的心儀之答。今年,隨著兩只黑喉潛鳥在泰山“安家”,泰山野生鳥類記錄達370種。泰山區域屬全球九大候鳥遷徙路線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復雜的地貌景觀,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
當詩之豪邁,映照現實美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可見,眾鳥翔集紛沓來?
在齊魯大地上,黃河河道全長628公里,沿線儼然已經成為綠樹成蔭、萬物生長的生命綠洲。而今,黃河三角洲的鳥類已由1992年187種增加到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分別有25種、65種,國家級珍稀鳥類達90種。近幾年,還首次發現火烈鳥、白鵜鶘、勺嘴鷸在這里棲息。
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
綠水青山,鳶飛魚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回饋人類。山東正奮力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于山東而言,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僅僅是在創新生態經濟、生態科技、生態文化等具體層面,而是應用一整套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方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目標,更是奮斗的底色!
2022年,山東省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223家,居全國第2位;新興動能增勢強勁,“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為32.9%。當工業發展與“綠色”并肩,今年,山東正進一步培育壯大綠色低碳典型標桿,目前已公布兩批202家省級綠色工廠,力爭新建綠色工廠100家以上、綠色工業園區不少于3個。
使命在肩,勇毅前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久久為功,方能不負后代!
對于“生態考題”這張時代答卷,沒有將來時,只有進行時。山東正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路徑。(記者 姜紅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