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原創】
(記者 孫志文 攝影報道)
“刷臉就能進小區,用可視對講就能呼叫電梯,還有高空拋物實時監控系統和智慧安防系統……可以說,住在這里我們是既有安全感又有幸福感!”說起小區里這些科技感滿滿的智能設備,李滄區世園街道融水路社區居民袁先生頻頻豎起大拇指。
據了解,為了讓科技賦能社區治理,近年來,李滄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穩步推進轄區智慧社區建設,通過打破信息孤島、完善閉環機制、豐富場景應用等方式,讓社區“治理”變社區“智理”,持續推動城市整體品質實現跨越式提升。有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李滄區已建成以世園街道融水路社區為代表的省級、市級智慧社區36個,還有14個社區正在進行智慧化改造。
便捷!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5號樓單元門前地面的一塊大理石有松動跡象,路過此處,容易絆倒,請維修”。
11月3日一早,融水路社區和達璽悅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鄭召斌的手機收到了這樣一條推送消息。只見他輕點屏幕,核實了報修住戶的信息,隨后立即將報修單發送到物業管理指揮中心。僅僅5分鐘后,在指揮中心的安排下,維修人員就帶著工具和物料出現在5號樓單元門前,及時解決了大理石松動的問題。
從住戶發現問題、發出報修申請,到物業接收報修單、工作人員完成維修,全程用時不到30分鐘。鄭召斌告訴記者:“這樣的辦事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據他介紹,像住戶辦理物業繳費、報事報修、租賃車位這樣的業務,以前必須要到物業服務中心,得益于李滄的智慧社區建設,現在只需要登錄物業管家APP,動動手指就可以實現。
而伴隨著智慧社區建設的深度推進,全方位的“互聯網+”社區服務也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李滄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工作人員陳偉華介紹,李滄區打造了統一的社區協同服務平臺,著力打通匯聚政府端、社區端、居民端等各端管理與服務應用數據,社區協同服務平臺為每個社區搭建了社區基礎數據庫,包含社區人口、房屋、智能設備等信息,并根據社區的不同需求,面向社區管理端和居民端提供線上投票、場館預約、社區活動預告、鄰里交流圈、疫苗接種查詢、核酸檢測提醒等多種服務,讓“瑣事不出家門,小事不出社區”成為現實。
安全!用科技手段化解風險隱患
社區是城市的“神經末梢”,社區環境安全穩定,城市品質才能日臻優化。在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進程中,李滄區始終將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感擺在重要位置,重點攻堅。
湘潭路街道南嶺社區是李滄區最早開展智慧化改造的社區之一,改造項目啟動之初,社區就嚴把“安全關”,一方面,先后增設300多個高清攝像頭,遍布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實現了區域監控無死角、全覆蓋;一方面,建成啟用人臉識別系統,讓居民實現“無感出入”,該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上新了高空拋物監控系統,一旦發生高空拋物的行為,通過監控比對、視頻取證,就能夠迅速鎖定到戶,有效杜絕了高空拋物的發生。
據陳偉華介紹,為了彌補單一智能設備存在的功能局限性,李滄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還利用科技手段,對智慧物聯網設備進行統一集成,將小區監控、雪亮工程、人臉識別系統、智慧井蓋、智慧路燈、紅外測溫儀、空氣檢測等設施設備的數據按“社區-街道-全區”向上匯聚,通過社區數據中心可以感知每套設備的分布情況以及運行狀態。
陳偉華告訴記者:“比如小區發生井蓋移位或者路燈損壞等情況,我們的后臺能及時把預警信息同步至網格人員,網格人員收到信息后會及時處置,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化解風險隱患,為群眾營造安全的居住環境。”
暖心!為老年人群謀“科技福利”
老年人的居家時間比較長,對社區的依賴度比較高,為了讓轄區老年人享受到更加暖心的社區生活,讓“科技福利”惠及全齡人群,李滄區創新性地將智慧化改造與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科技+適老”的智慧社區建設之路。
世園街道上流佳苑社區有很多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在這些老人家中加裝了住戶智慧感知設備。據上流佳苑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獨居老人連續12小時沒有使用過水電燃氣,社區智慧中心會接到實時報警,若系統呼叫得不到老人回應,社區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上門查看情況,確保老人的安全。
虎山路街道桃園社區近年來的老齡化現象也比較突出,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社區對70歲以上獨居孤寡老人實行動態數據管理,只要老人48小時沒有刷卡記錄,社工和家屬就會及時收到信息,并上門了解情況。
同時,李滄區還持續發掘“有溫度的科技”,讓更多智能化、適老化產品走進老人家庭中——在建設20處居家養老服務站,全區擁有38家養老服務機構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居家終端,鏈接相關機構上門提供送餐、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務,實現老人緊急情況一鍵呼救,服務需求一鍵解決,服務人員全程監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來,李滄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將一如既往地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群眾安危冷暖、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通過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勾勒出美好的社區“智理”新畫卷,讓轄區群眾在高質量發展中共享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