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省”山東,正加速邁向“制造強省”。
近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下稱《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0%左右,推動制造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建成先進制造業強省。
《行動計劃》部署了“345”的推進思路,即“破三難、優四產、促五化”。“破三難”,即加快破解創新能力偏弱、產業結構偏重、資源要素偏緊難題;“優四產”,即以更大力度轉調優化低效產能、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促五化”,即全力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生態化發展。
這是繼8月29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工作會議之后,時隔兩個多月,山東再次頂格部署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工作。
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也是山東經濟的根基所在、優勢所在。
山東是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產業實力雄厚,綜合配套能力國內領先。全部工業增加值2.7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超2.3萬億元,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數量居全國前列……制造業成為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央賦予山東“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的重要定位。實現“走在前、開新局”,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制造業首先要強。
當前,山東制造業正處在“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階段,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勢在必行。這是適應形勢變化的必然要求,是搶抓重大機遇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跨越發展的戰略任務。
作為山東經濟龍頭、制造業名城,青島制造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在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征程中,青島責任重大、大有可為。《行動計劃》亦多次點到青島,賦予一系列重任。
01
牢牢抓住這個“定盤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制造強國建設等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明確指出“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
十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
山東在全國工業和制造業版圖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
近年來,山東立足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牢牢抓住制造業這個“定盤星”,以“十強產業”為主戰場,努力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制造強省建設結出豐碩果實。
這十年,山東工業規模持續壯大,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山東全部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規模分別達到2.72萬億元、10.9萬億元。產業體系優勢更加凸顯,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中的197個、666個工業小類中的526個,超過100種重點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是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省份之一,形成了具有較強優勢的制造業生態鏈。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實體經濟是強省建設的重中之重。制造業是山東經濟的根基所在、優勢所在。要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壯大“十強產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塑成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8月29日召開的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工作會議指出,制造業是山東經濟的根基所在、優勢所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制造業首先要強,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勢在必行。要牢牢抓住制造業這個“定盤星”,以更自覺的擔當、更堅決的態度、更有力的舉措,扎實做好制造業發展工作。
此次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是進一步落地落實,旨在加快發展新動能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努力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02
“青島制造”重塑優勢
在全國制造業版圖上,山東是典型;在山東制造業版圖上,青島是典型。
制造業始終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青島擁有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41個行業大類中的39個,曾經創造了“上青天”的輝煌,誕生了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依舊華麗綻放的“五朵金花”。
與全國、全省一樣,青島制造業也曾面臨“成長的煩惱”,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任務艱巨。
近年來,青島制造直面問題挑戰,積極順應趨勢潮流,打破路徑依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制造強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頂層設計上,青島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市。
時隔十年,制造業再次出現在青島五年規劃綱要的主要指標中,提出“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
青島工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2608.4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3884.1億元,年均增長6.3%。2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居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7位,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迅速起勢,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四新”經濟、海洋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均突破30%,高新技術企業達5554家,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位列全國第10,進入第一梯隊;三度獲評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諸多證據表明,青島制造業優勢正在重塑。
但同時也應看到,青島制造業發展仍然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突破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依然存在基礎地位不牢、迭代升級不快、內生動力不足、集聚效應不強、要素利用效率不高、產業鏈競爭力和供應鏈穩定性亟待提升等問題。
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日趨激烈的區域產業競爭中率先突圍,成為青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課題。
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制造業首先要強。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突出四個發展導向,其中,突出“引領型”發展導向,就是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前列,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
03
“345”中的“青島作為”
山東制造迭代的方向明確,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的路徑劃定。
《行動計劃》提出,堅持“破三難、優四產、促五化”的“345”推進思路,這是山東立足當前實際、著眼未來長遠發展逐步形成的。
“3”就是“破三難”。這是從問題導向的角度來說的,堅持制造業發展的問題在哪里,工作就重點向哪里發力,著力破解創新能力偏弱、產業結構偏重、資源要素偏緊這三個現實難題。
“4”就是“優四產”。這是從工作內涵的角度來說的,明確發展先進制造業應該發展什么,就是要以更大力度轉調優化低效產能、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5”就是“促五化”。這是從具體方法的角度來說的,明確應該堅持什么路徑、采取什么措施、達到什么目標,就是要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綠色化轉型、服務化延伸、生態化集聚。
“345”的推進思路也為青島打造制造強市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行動計劃》對“促五化”的詳細部署,為青島制造迭代明確了路徑。
高端化提升,主要從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塑強產業人才隊伍三個方面發力。
高不高端,關鍵看產業的“含金量”。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是產業發展最重要、最持久的內生力。青島制造要重塑優勢,必須著力增強創新資源集聚力、產業創新策源力。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制造業轉型,首先要調結構。高端化提升,重中之重是提升產業結構層次。《行動計劃》圍繞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三個方面,描繪了山東未來的“產業地圖”。青島要對標對表,立足自身實際,發揮好優勢特色,融入全省“產業地圖”。
智能化改造,主要從建強新型基礎設施、深化數字賦能增效、優化提升數字產業三個方面發力。明確提出,積極發揮濟南、青島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的集聚輻射效應,支持青島軟件名城建設。
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是制造業升級的必然路徑,也是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的有效途徑。青島順應這一趨勢,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智能化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在全省智能化改造中要發揮好核心引領作用。
綠色化轉型,主要從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推進節能降碳、提高單位產出效益三個方面發力。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工業領域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總體消費量65%左右,是節能降碳的主要領域之一,必將給工業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新的創新動力。青島制造業綠色化轉型已經取得明顯成效,還需要在著眼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化、高質量建設綠色工廠、持續打造綠色工業園區、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等方面發力。
服務化延伸,主要從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共建共享“好品山東”品牌三個方面發力。
服務型制造引發了一系列生產方式和組織體系的變革,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青島與無錫、杭州、成都、寧波等城市一同入選綜合類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青島要用好國家政策紅利,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生態化集聚,主要從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全力做強產業鏈條、積極培育產業集群、著力打造產業園區、暢通產業經濟循環五個方面發力。
制造業生態化集聚式發展是大勢所趨。青島集聚形成了一批產業生態體系完整、區域根植性強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全國全省制造業集群版圖上有著較高的辨識度。當前,要著力打造24條重點產業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倍增計劃”,加強產業鏈配套,做好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藍圖已經繪就。山東制造正邁上新的迭代之旅,青島制造亦迎來新的機遇。要順應趨勢,抓住機遇,重塑優勢,讓“青島制造”的城市名片持續煥發出新的光彩,為城市筑夢未來夯實基座。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