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4月8日訊(實習記者 姜小舟 宋亞秋 視頻 荊瀟坤)“師大大”,一個在青島生、在青島長的老青島人,抖音粉絲11萬,內容聚焦傳播青島風景、人文、歷史、文化等,并致力于分析青島未來的發展。4月8日下午,記者對抖音網紅“師大大說”進行了訪談。
身份多重,頭銜多樣,但一直與媒體有緣
“策劃人/營銷人/媒體人/作家/吃貨”,“師大大”在抖音賬號中的個人簡介里這樣描述自己。身份多重、頭銜多樣,雖然“師大大”的抖音內容定位明晰,但其個人發展卻是全面而多彩的。記者了解到,“師大大”在媒體行業已涉業頗深,雖然在校讀書期間他主修計算機專業,但在此過程中不斷地接觸較為先進的網絡思想和新媒體理念,也為他跨入傳媒行業提供了契機。“當時就是發表文章,積累積累經驗;可若真從頭算起,怕是也算不清到底多少年了”,“師大大”如是說。
文化傳承,“了解”當先
“在工作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青島的歷史文化其實非常豐富,但因為最近幾十年缺乏傳播傳承,很多人并不了解——如果你不了解,那也就談不上熱愛青島。”面對記者,“師大大”感嘆。不過,對“傳播傳承”狀況的迫切期盼,也是“師大大”希望通自媒體講述青島文史的初衷。“師大大”總是利用一切機會,在各種場景了解、積累青島的文史知識,這源于對本土人文歷史的“熱愛”。“通過觀察,我發現我的粉絲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開始對青島人文歷史感興趣了,這讓我感到欣慰。”
愛憎分明,用主流價值觀與粉絲共鳴
“我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師大大”引用一位粉絲的話來描述自己。在當今網絡環境較為包容的時代,并不乏敢說之人,但如何說得有思想且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一門值得探究的學問。“師大大”認為,態度要符合主流價值觀,應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敢說、會說。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引起粉絲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聚集一群像他一樣研究青島、熱愛青島的粉絲。
一人能干一個團隊的活,縝密規劃,內容為王
制造了眾多“爆款”短視頻,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從創作到剪輯再到工作的種種安排,大部分都由“師大大”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并不完全依賴團隊和公司。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和嚴謹自律的時間安排,讓人不禁豎起大拇指。“師大大”對自己工作的內容作了縝密的規劃,有的作品會提前制定計劃,有的作品則會采用隨機的靈感,計劃性與隨機性相互穿插。談及內容營銷,“師大大”說:“營銷多少也是會有的,不過我是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不是來添亂的,所以也會對營銷內容嚴格把關——這應該是自媒體人應有的態度,也是自媒體規范健康發展必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