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與蘑菇結緣,理事長劉軍滔滔不絕。
劉軍培育的粉色蘑菇
種植戶前來學習菌菇種植技術。
劉軍(中)正在進行原料配方。
金秋10月,又一個金燦燦的收獲季節,在膠州市鋪集鎮殷家莊村,往年路邊隨處可見的玉米秸沒了蹤影,遠遠望去,收完玉米的地里,一臺秸稈打捆機正把地里被打碎的玉米秸收集起來,打成一個個圓捆,再由旁邊的裝載機裝到拖拉機上。這些秸稈有什么用處呢?跟隨運送玉米秸的拖拉機,記者來到了位于鋪集鎮殷家莊村南的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園區。
不起眼秸稈育出名貴菌菇
走進益菇園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垛垛打好捆、碼放整齊的玉米秸,幾個工人正把玉米秸、玉米芯、稻殼等堆積在一起,用噴淋管往料堆上噴水。“他們用這些秸稈做什么呢?”記者帶著疑問跟益菇園合作社理事長劉軍聊了起來。劉軍帶記者走進一個大棚,里面有幾個工人,正在把一些冒著微微熱氣,散發著類似酒糟氣味的原料整齊地鋪在事先畫好的白線內,幾個員工把手里拿的種子掰成鴿子蛋大的小塊,點梅花穴一樣擺放在鋪好的原料上。
據劉軍介紹,他們正在種一種叫“大球蓋菇”的蘑菇,市場上叫“松茸菇”,是這幾年備受市場歡迎的一種蘑菇,這種蘑菇菇傘呈酒紅色,菇柄雪白,味道十分鮮美,市場價格不菲,這種蘑菇也是國際菇類市場的十大菇種之一,在歐美市場十分搶手。本以為用來種植這么名貴的蘑菇,原料一定很貴,沒想到的是,劉軍介紹種植的原料就是運來的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玉米芯、稻殼等,讓人驚訝不已。
家具廠老板轉行種起了蘑菇
說起與蘑菇結緣,理事長劉軍滔滔不絕。2014年,擔任家具廠總經理的劉軍,為堆滿廠區的木屑下腳料犯愁,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萬魯長研究員,在萬魯長的指點下,劉軍大著膽子一腳踏進了十分陌生的食用菌行業,與另外4名股東,成立了“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租賃100多畝土地,建起10座冬暖式大棚,開始用木屑種植黑木耳、香菇等,一年下來,算是從門外漢到一只腳踏進門里了。
2015年秋收后,個別農民無法處理地里的玉米秸稈,偷偷點火焚燒秸稈,結果引燃了周邊的樹林,周邊煙霧彌漫,調來消防車才把火撲滅,這一情景,深深觸動了劉軍,回想這幾年,每到收割玉米和小麥的季節,村里的溝里、路邊、池塘,到處是廢棄的秸稈,劉軍跟幾位負責人一商量,開始把關注點轉向農作物秸稈。反復考慮,劉軍再一次把解決難題的希望寄托在專家身上。2016年,經過多次會面和商談,劉軍帶領益菇園合作社與首席專家萬魯長帶領的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決定開始深入合作,在益菇園合作社設立青島地區唯一一家“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試驗示范實訓基地”。
解決秸稈難題成菌菇專家
據了解,“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是省農業廳和財政廳聯合設立的省級層面,服務于全省食用菌產業的創新技術平臺,以推動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為目的,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的研發引進,集成示范與推廣工作。在益菇園設立的基地,由首席專家萬魯長親自掛帥,團隊成員包括遺傳育種崗位,栽培與設施崗位,加工崗位,菌渣利用崗位的優秀專家,將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在益菇園基地進行本地化試驗、示范與推廣,找出適合青島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從進入食用菌行業至今,劉軍帶領益菇園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這五年,劉軍從一個農業的門外漢,成了一名菌菇“土專家”,帶領益菇園合作社一直堅守著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園區全部生物防治害蟲,人工除草,五年來,益菇園生產的農產品沒有一例農藥殘留超標,2017年,益菇園合作社被認定為“青島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18年,被評為“青島市綠色菜園”,基地所有農產品實行溯源管理,從種下一粒種子,到收獲豐碩的果實,每個過程都真實地被記錄下來。2018年,益菇園合作社獲“山東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山東省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等殊榮,被推選為青島市唯一一個“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帶領村民種植菌菇致富
首席專家的“青島市秸稈種植大球蓋菇專家工作站”在益菇園成立,重點研究“秸稈循環利用種植大球蓋菇及林下大球蓋菇輕簡化種植”集成技術,針對種植品種、種植時間選擇、因地制宜原材料配方選擇等進行了70多次試驗,形成了“冬暖大棚周年化栽培大球蓋菇”、“閑置林地輕簡化種植大球蓋菇”、“果園套種大球蓋菇”等近十種栽培模式和玉米秸、麥秸、谷秸、稻殼、木屑等不同組合的三十多種原料配方,這些成果,讓原本棄之唯恐不及的秸稈搖身變成了寶貝。技術成熟了,怎樣讓農戶跟著一起干?劉軍跟幾個合伙人一商量,決定通過入股的形式,吸納更多的社員,統一采購原材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社員由原來的5人增加到109人,又流轉了300多畝土地,注冊了“益菇園”商標,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統一銷售產品。為了讓社員和周邊農戶掌握種植蘑菇的技術,合作社跟當地農業部門一道,通過邀請專家授課、現場示范講解、到種植現場指導等形式,先后培訓和指導200多次,參加培訓超過5000人次。在劉軍的帶動下,周圍的一些村民也種起了蘑菇和木耳,其中,黑木耳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
要生產出高品質、標準化的菌種,除了有一系列標準化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擁有專業化的人才,劉軍與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在益菇園合作社設立了大學生實習就業基地,為食用菌及相關專業的人才提供課堂與生產一線的橋梁,讓學生在一線成長,讓菇農走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