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青島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向全市網友發出倡議,希望大家做遵守網絡法律法規的“踐行者”、做網絡正能量的“傳播者”、做網絡秩序的“維護者”、做青島好聲音的“宣講者”,共同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環境。倡議發出一周來,青島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掀起了一股文明上網的熱潮。
連日來,青島在防御臺風“利奇馬”的行動中,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網絡大V,都積極響應青島市委市政府的號召,第一時間傳播權威信息和預警提示,積極轉發社會各界涌現的奮戰一線、防御臺風的正能量新聞,為全市抗擊臺風營造了良好的網絡環境。
然而,不和諧音仍有沉碴泛起,數人利用市民對臺風的擔憂和關注,借機搶眼球,傳播不實消息。如:有人“移花接木”,將浙江某隧道發生泥石流的視頻,訛傳為青島仰口隧道發生事故;有人“道聽途說”,傳播青島所有排水井蓋全打開的不實消息。造謠生事者,注定會為其行為付出沉重代價。據即墨公安8月12日17時46分通報:編造“青島仰口隧道發生泥石流”謠言的違法人徐某濤,因涉嫌尋釁滋事,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5日。
互聯互通時代,信息因為透明暢通而更加容易自我凈化。青島網警執法部門及時出擊,懲處相關責任人,凈化了網絡空間,有力地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其實回頭看這些謠言案例,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青島人深愛這座城市,并不會刻意去捏造謠言、傳播謠言,但謠言仍時有發生,何也?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也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事情的真偽,甚至是為了“善意的提醒”,盲目地轉發、擴散。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才能真正做到“文明上網”,才能更加符合倡議書中提到的“四種身份”呢?
其實很簡單:“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第一點,首先自己要做文明上網的“踐行者”,不要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刻意去制造謠言,謠言腿短,必不長久。為了博取眼球而造謠,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第二點,在看到一個未知信息時,我們要持懷疑態度,不盲從、不跟風。
第三點,在我們確認這個信息是謠言時,要勇敢地承擔起“維護者”和“宣講者”的責任,主動去偽存真,及時止謠。
第四點,當我們發現身邊正能量故事的時候,有義務化身“傳播者”,主動去講好青島故事,傳播好青島聲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青島、喜歡青島、愛上青島。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手段日益多元,信息傳播速度呈現出爆炸式的特征,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如果不對信息內容加以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謠言搭乘“快班車”會產生“裂變”效果,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
特別要警惕的是,如果此類謠言發生在災害等敏感時段,會大大增加人民群眾的恐慌情緒,干擾正常的抗災救災秩序,社會危害極大。
發言、發帖者言論自由的前提,是對于言論內容的自律、對“七條底線”的堅守、對法律的無上敬畏。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十二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利用網絡,從事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等活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散布謠言,發布、傳播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
互聯網不是謠言的“庇護所”,打擊網絡謠言有法可依。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我們堅信,在中央、省、市各級主管部門的管理和引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網絡謠言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文明上網的風氣會充溢整個社會。如果每一個青島人都能當好“踐行者”“傳播者”“維護者”和“宣講者”,那我們一定會共同營造出“入目皆芷荷,撲鼻是芝蘭”的網絡環境,文明上網、理性發聲,在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