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是求職的黃金季節,有人卻在文憑上打起了歪主意。據報道,近日一些高仿的畢業證書、榮譽證書、資格證書等在一些網站上都有交易。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個別有學歷短板的求職者為得到高薪職位,不惜偽造學歷文憑。這不僅觸及道德底線,也觸犯了法律。除了個人誠信形象與工作機會受影響外,也有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在求職過程中,與其靠偽造學歷文憑,不如苦練內功提升自我,如學習新技能或者通過讀研提升個人學歷。
有人對偽造學歷文憑趨之若鶩,一方面與社會過度重視學歷文憑有關,另一方面社會誠信體系不完善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機。特別是能夠以假亂真的文憑造假技術,更是讓渾水摸魚的投機者有恃無恐,加上有些用人單位對求職者資格審查不夠嚴格,難免有漏網之魚。
偽造學歷文憑亂象必須從嚴治理。無論學歷文憑造假基于何種目的,全社會必須堅持零容忍,相關部門也要制定相應對策,對于制作、銷售虛假文憑的產業鏈,相關平臺也要予以取締。對于使用假學歷文憑的公民個人“該堵漏的堵漏,該問責的問責”,使其為失信付出代價。
學歷文憑造假,也折射出一些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機制的局限性。選人不拘一格是理應形成的用人觀念,但由于注重能力的社會選人用人機制與氛圍仍未形成,在文憑論籠罩下的人才市場上以學歷論高低,致使很多學歷不高、能力突出的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如果從根本上解決學歷文憑造假問題,關鍵還在于轉變選人用人理念,創新人才評估方式。(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