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11月30日訊(通訊員 王曉榮)青島體育街坐落于青島市市北區中心地帶,臨近青島市人氣最旺的臺東商業圈,位于鎮江路街道管區內,是第一個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國家社區體育健身示范工程”。“朝觀畫壁練筋通,夜舞歡唱笑傳空”,行走在體育街的塑膠跑道上,抬頭望去,周圍居民樓上都畫著彩色的奧運圖畫,顯得分外迷人,如今的體育街繁華而美麗,但20年前的這里,還是一條居民怨聲載道的臭水溝。
體育街的前身是市北棚戶區聚集地,是全市地勢最洼地段,城區內所有雨污水管道均流經此地,曾被稱為青島的“龍須溝”。周邊環境惡劣,健身娛樂場所更是無從談起。20年前這里開始樓群林立,然而,告別棚戶區的北仲家洼居民,卻要面對這條南北貫通的開放式河道的污水、垃圾和刺鼻的氣味。據周邊居民介紹,當時這條水溝叫做北仲河,就像個垃圾場一樣,一到下雨天,河里就像發了洪水,垃圾飄的到處都是,路過的人都躲得老遠,生怕水漲上來被卷進溝里,河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蚊蠅遍地、臭氣沖天,要是刮起風來,那四處散發的氣味就跟臭雞蛋臭魚味一樣,必須捂著鼻子才能過去。
2006年開始,市北區政府開始對整個河道進行治理,清理淤泥垃圾,覆蓋混凝土水泥板,在河道上游覆蓋后,增加開辟了一條大街寶應路,在靠近東仲家洼和太平鎮的部分,打樁覆蓋。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市北區委、區政府開發建設體育特色街,將管網改造,覆蓋了原有的臭水河道,實施綠化后,又增加了全民健身運動設施及器材。2007年7月22日,青島體育街建成,全長1600余米,呈“十”字形布局,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社區體育街,免費向周圍的居民開放。昔日的“龍須溝”變身成為居民喜聞樂見的健身運動場所。
從體育街開街至今,健身場所的人氣始終居高不下。白日時分,鍛煉的多是年輕人,即使烈日當空,籃球、足球、乒乓球場還是人聲鼎沸,高高躍起的矯健身姿讓人目不暇接;夜幕降臨,體育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讓人興奮不已,老年人和著音樂節拍跳起了歡快的健身舞,孩子們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著輪滑訓練,許多青少年圍在乒乓球場、籃球場、足球場旁邊急切地等候著上場。體育街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建成籃球區、乒乓球區、足球區、老年門球場、青少年兒童路徑區等11大活動場所,設置了44類160件體育運動設施,所有活動場所均免費向居民開放。
體育街以其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齊全的體育運動場所、聚集的體育用品網點,讓全民健身運動真正落到實處。每天前來鍛煉的居民達數千人次,節假日更是達到數萬人次,整個街區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管區居民步行不超過10分鐘,即可投入體育健身。“十分鐘健身圈”也改變了居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使居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改觀,街區呈現出“三多三少”的可喜變化: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多了,打麻將去網吧的少了;愛護環境的人多了,隨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少了;講究文明禮貌的多了,打架斗毆的少了。在體育街的帶動下,整個管區更加趨于和諧,居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以體育街為代表的青島特色街區不知不覺間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這些歷經變遷的街區,是這座城發展的縮影,今天,也仍伴隨城市的發展續寫著屬于自己的榮光。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過:“一個民族,老當益壯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強;一個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個民族一定弱。”于是今日,體育街就像是傳遞奧運精神的火炬,點燃了島城居民們的激情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