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區發力長護制度落地。
青島新聞網11月8日訊(記者 任俊峰)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人日益增多,其社會化醫療照護問題日益突出。為積極應對老齡化,促進“醫養康護防”相結合的新型服務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保障失能失智人員基本醫療護理需求,城陽區以“陽光城陽”建設為總抓手,按照“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以點帶面、穩中有序”的工作思路,搶抓政策利好,在全市率先實現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落地,將完全失能和重度失智人員納入保障范圍,打造成為全市長護工作示范區,在全市起到了帶頭標桿作用。
據介紹,近年來,城陽區大力進行長護工作的宣傳推廣,不斷增強長護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并通過加強長護服務網絡建設、夯實護理服務載體、提升經辦管理服務水平等方式扎實推進長護工作。截至目前,城陽區已經形成由264家護理機構組成的護理網絡(其中專護機構3家,院護機構6家(其中二家有失智專區),家護機構52家,巡護機構255家(含203家社區衛生室),實現了護理服務全覆蓋。已有2900余名失能失智老人享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醫療護理服務。其中,享受專護待遇503人、院護待遇421人、家護待遇1119人、巡護待遇683人、失智待遇174人,累計支付長護基金5千余萬元。
據城陽區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偉介紹,針對身體失能老人的不同情況,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分為專護、院護、家護、巡護四種保障模式。“專護”主要針對重癥失能老人,在二三級醫院專護病房接受較高醫療條件的醫療護理。“院護”主要針對終末期或臨終關懷老人,入住專業護理服務機構或具有醫療資質的養老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家護”和“巡護”是指參保人根據家庭實際和本人(家屬)意愿,在家庭或沒有醫療資質的養老院居住,由護理服務機構(或村衛生室)醫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家住城陽區棘洪灘街道的王大爺今年59歲,兩次腦出血讓他的生活半徑囿于一張床的大小,胃管尿管長期插在身上,因肌張力過大,雙臂常年舉在胸前,無法進食、無法言語……這種癱瘓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兩年。
同樣年近花甲的妻子王大媽承擔著照料的重任,談起來苦處,王大媽眼睛紅紅的:“每天翻身好多次,預防褥瘡,這不算麻煩。難的是每個月都要去醫院換管,必須得叫救護車,幾個人抬下樓,很費力。”所幸的是,如今這項“麻煩”,有村醫接手了。“一年1600元,村醫不定期上門,給換管,給量血壓,還指導我們怎么更好的護理。拿藥、檢查都不需要出門了,方便了太多!真感謝政府的好政策!”
張偉告訴記者,王大爺享受的就是長期護理保險中的“巡護”。“選擇巡護模式的參保人可以享受醫護人員上門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省去了在醫院的床位費和生活照料費,節約了開支,也更有持續性。”
針對失智老人的長期護理保障,城陽區試行“失智專區”管理,即在定點護理機構內設置封閉安全、自由舒適的專門區域,用于專業照護失智老人。為滿足失智老人不同層次的醫療照護需要,在“失智專區”中提供“長期照護”、“日間照護”、“短期照護”三種照護形式。“長期照護”,指失智老人入住“失智專區”長期接受24小時在院照護服務,重點解決家庭照料者白天晚上沒有照護能力問題;“日間照護”,指失智老人在“失智專區”接受日間照護服務,重點解決部分家庭白天照護難問題;短期照護(喘息服務),為失智老人提供幾天到幾十天不等的全天照護,原則上一個年度不超過60天,旨在給長期照護失智老人的家庭照料者提供喘息休整時間,緩解長期照護壓力,使其在工作、出差、生病、疲勞時得到短時間的幫助,適用于不同需求的老人,防止老人被迫長期入住機構,促使充分利用家庭照護資源。
張偉介紹說,實行失智專區管理,目的是讓失智老人有一個自由又有尊嚴的生活場所。在這里,老人可以享受到專業的醫療和生活護理。一方面,醫生和護士醫療團隊,負責老人的日常醫療護理。另一方面,經過失智專業培訓的護理團隊,負責提供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撫慰、心里疏導等情感方面的全方位的護理。
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取得了醫患保多方共贏的效果,讓參保患者得到實惠,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醫療養老機構得到發展,醫保基金可持續。關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方向,張偉說,今后城陽區將繼續改革創新,以建立多元化籌資為前提,對護理保險制度進行全面整合提升,探索建立“醫、養、康、護”相結合的新型護理保障模式,更好地從制度上解決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以及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需求。